王陽明的驚人神通,暗物質和暗能量!

百科 2023-02-25 126

王陽明,明代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哲學家,心學一代宗師,中國哲學史上位居第一隊列的聖賢級大牛。


大約在五百年前,王陽明在龍場悟道,陽明心學橫空出世,自此之後,追隨者無數。


王陽明心學有三個部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王陽明年少時候還是程朱理學的天下,那時主張格物窮理,認為理是通過格物求來的。但是王陽明曾經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也沒有格出什麼道理,反而大病了一場。後來王陽明在龍場,置身石棺之中,才終於悟到,萬事萬物都在自己心裡,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義也是由你的內心賦予的,向自己內心求索就可以。


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離」,知道的理一定要與現實發生聯繫才有意義。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動,其實還是不知道。


致良知:求得內心之理,然後去行動,去體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王陽明的驚人神通,暗物質和暗能量!


1


王陽明有神通,這並不是一個秘密。最有名的故事就是他31歲時,為養病回到浙江餘姚老家,開辟陽明書院草堂,**修習道家導引術,一月後竟然得了天眼通。當時有四個朋友來訪,人還很遠王陽明就派童子去迎接,讓朋友大為驚異,後來問起能夠預知的理由,王陽明笑答:「只是心清。」


後來很多人來找王陽明請教吉凶禍福,王陽明也大多能說中,大家都以為他這是得道了,王陽明卻說:「此簸弄精神,非正覺也。」之後便放棄了擺弄這些神異。


王陽明也遇到過很多神通之人、經歷過很多神通之事。比如他十七歲結婚當天,出走至道觀鐵柱宮,遇到一個近百歲的老道士無為道人,王陽明的導引術就是跟這老道學的。後來告別時,老道對他說二十年後兩人還會在海上相見。


二十年後王陽明37歲,因得罪權宦劉瑾被貶貴州龍場驛,在去往龍場的路上擺脫刺客追殺後,逃至山中的一個野廟中,再次遇見了無為道人。


雖然重逢處不是海上,王陽明在得到老道指引後,寫出的卻正是他那首最膾炙人口的《泛海》詩:「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














































































































































20世紀以來,環保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瓶頸。道教作為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歷來十分重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老子想爾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沖氣以為和」、「和則相生」等理論。「中和」之氣具有「調和萬物」的功能,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長的重要基礎。可以說,「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諧的,只有天地自然的和諧,才會有萬物的生長和成熟。「中和之道」是道教追求和諧生命、和諧自然的重要思想資源。


從「中和之道」的和諧思想出發,道教的生態和諧理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准則,反映了道教道法自然的生態倫理、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態建設。


道法自然:中和之道的生態倫理


「中和之道」體現了道教「道法自然」的和諧生態倫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無為」為法則。道化生萬物,皆自然無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約。


「道生萬物」的生態倫理。道教認為,天地萬物都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萬物都按照「道」賦予它們的秉性而存在,有自然生存、發展的權利,人類沒有權利去破壞它們。人類對待萬物的態度應該如葛洪《抱朴子內篇》中所稱的「任物自然」,即遵循客觀規律,與一切外物和諧共生,以獲得人與自然在整體上的和諧。


「道通萬物」的生態倫理。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應該互相尊重、和諧共處,自然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道教還認為,道化生萬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氣所化生的,是萬物之中最有靈氣和智慧的生物。因此,人居於「萬物之師長」的位置,為「理萬物之長」。也就是說,人負有管理和愛護萬物的職責,人的行為要符合「天道」,人應該「助天生物」、「助地養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與自然更加和諧。


「道貴中和」的生態倫理。道教從「道法自然」的整體出發,十分重視人對環境的依賴關係。道教認為,維護整個自然界的和諧與安寧,是人類本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就要確保天地的平安。「道貴中和」,就是說人類社會與自然要維持一種和諧的平衡。《太平經》強調人類若想長久安寧,就必須使自身賴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諧安寧。為此,人類就要認識自然規律,並按照自然規律去辦事,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天人合一:中和之道的生態智慧


道經稱:「天地合和,萬物萌芽」,「天地不和,陰陽失度」,體現了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感應、相互影響的。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太平經》認為,太陽、太陰、中和三氣和諧而化生萬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陽、太陰、中和三氣缺一不可。只有陰陽二氣相互和諧產生「中和」之氣,並共同生養萬物,才能有自然界的太平。《太平經》還進一步指出,人是自然萬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氣所生,即是說,天、地、人同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有著共生共榮的關係,因此必須要互相尊重、和諧共處。


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智慧。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自然環境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所謂「天地不和,陰陽錯謬,災及萬民」,就是說自然生態失衡將直接影響到人類世界的生存。這種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智慧幾乎貫穿在道教思想的各個方面,如在自身修煉方面,道教所強調的是自身的和諧,追求的則是與道合真、長生久視。再如,歷代道教徒都能自覺綠化造林,美化道教建築的周邊環境,道觀內外的蒼松翠柏、綠樹成蔭,正是道教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的具體體現。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智慧。現代環境科學告訴我們:大自然具有一定的整體相關性,即自然宇宙間沒有孤立發生的現象,一切都處在相反相成、相生相剋、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係中。人與自然也是整體關聯的,因此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就是人類社會的必然選擇。道教並不反對「人化」的自然,但是主張人改造自然應受道德的約束,應對環境採取保護措施,以謙下的精神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既然人與天地萬物共存於同一個地球之中,又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共同體,那麼人作為萬物之靈,就有責任和義務協調、關照人與宇宙、天地、自然萬物之間的關係。


和合共生:中和之道的生態建設


人類歷史發展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人類在享有對自然的權利的同時,應承擔起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去年召開的生態文明貴陽會議發表的「2010年貴陽共識」明確提出,「綠色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是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機遇和挑戰,也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重要內容」。


道教從「中和之道」的思想出發,進一步闡述了人與自然「和合共生」的生態倫理。《太平經》指出,人和自然萬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權利,這就是「天地之大德」。「和合共生」就是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這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一個基本准則,也是現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當今的中國道教界,正在積極闡發和弘揚道教的生態智慧,踐行著「和合共生」的中和之道,以全面推進自然生態環境的建設。


積極倡導生態保護,著力推進生態道觀建設。道教崇尚自然,歷來就十分注重對環境的保護。早在1993年中國道教協會召開的全國道教界愛國愛教先進表彰會上,就積極鼓勵全國道教徒「植樹造林、美化環境」,並對「植樹護林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1995年,中國道教協會參加了在英國召開的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會議,發表了《中國道教關於生態環境保護的宣言》,並正式加入了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聯合會。此後,我國道教界積極行動起來,開展了全面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道觀的建設工程,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是倡導植樹造林,建立中國道教生態林建設基地。中國道教協會於2003年初向全國道教界發出倡議,計劃在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建立「中國道教生態林建設基地」。目前,「基地」已基本完成了植樹造林任務,對民勤縣的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是提出「生態道觀」理念,舉辦道教宮觀生態保護論壇。生態道觀就是強調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以實現道教所追求的人間仙境。2006年,第一次中國道教生態保護教育工作間(中國道教宮觀生態保護論壇前身)召開,通過的《秦嶺宣言》提出了致力於營建環境友好型道教宮觀的奮鬥目標。2007年,第二次中國道教生態保護教育工作間舉行,提出了7項具體任務,如將宮觀的土地使用和管理納入區域生態保護規劃之中等。2008年,第三次中國道教宮觀生態保護論壇召開,「生態道觀」項目得到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關注,也得到了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基金會的支持。論壇發布了《生態道觀茅山宣言》,要求各地道觀「建立健全生態保護和宣傳教育的規章制度,大幅度提升住觀道眾的生態環保意識,最大限度地採用節能技術和材料,形成與周邊自然環境和社區人群相協調的良性生態圈」。這使營建生態道觀的活動走向更為廣闊的空間,為道教參與環境保護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徑。


積極開展環保規劃,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09年,中國道教協會形成了《中國道教界保護環境的8年規劃(2010-2017)綱要意見》,向各地省(市)級道教協會下發。《綱要意見》要求各地方道協、宮觀進行認真學習,貫徹落實,將宮觀的生態保護納入創建和諧宮觀的目標中,為建設生態道觀、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新的貢獻。《綱要意見》的主要內容包括:開展生態環保教育,提高環保意識;在資源使用中實現生態效益最大化,如合理規劃建築設施,倡導文明敬香,最大限度地保護道教宮觀周邊的水資源等;把環保意識和行動落實到生活起居中,如倡導道教節儉的生活方式,提倡符合環保要求的養生健身方式等;充分利用各種形式和途徑宣傳環保,如倡議在所有道教節日和大型宗教活動中,都要突出生態保護宣傳內容等。


積極宣傳環保理念,著力推進生態和諧建設。在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筆者認為必須要注重「三個保護」的真正落實。即是說,在強調以人為本的同時,要注重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在強調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要注重對生態文明的保護;在強調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要注重對自然生態和諧的保護。


在現代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筆者認為要堅持實現「四個觀念」的根本轉變。即是說,要實現自然觀念的根本轉變,懂得尊重和保護自然;要實現價值觀念的根本轉變,用人類社會應有的道德倫理去約束無限消費的慾望;要實現倫理觀念的根本轉變,把倫理的指向擴大到人與自然的關係,尊重自然、愛護環境;要實現生產觀念的根本轉變,人類應在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和博愛萬物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類與自然萬物在高度和諧統一中相互轉換物質和能量,最終實現人類與整個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


在自然環境保護的責任意識方面,筆者認為要堅持「四項措施」的全面實施。即是說,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社會法制建設,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加強社會責任意識和個人自覺意識。


綜上所述,道教的「中和之道」倡導的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中和之道的生態和諧理論,強調人與自然和合共生的生存之道,要求人類社會始終要遵循「道法自然」的生態倫理,遵循「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道教的這種生態文明思想,正是人類社會必須要大力提倡和加以推廣的。特別是對於現代生態和諧建設,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推進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和指導意義。

這些神通雖然令人驚奇,對我的觸動卻不算很大,因為在佛家和道家中並不少見,也只是個人能力方面的,讓我深受震動的,是王陽明的另一種驚人神通。


正德五年(1510年),王陽明任吉安府廬陵縣知縣,縣內發生大火,燒毀一千多戶人家,王陽明對天祈禱,而後風向改變,鎮住了大火。正德十二年(1517年),王陽明平定漳州匪寇,駐軍於福建汀州府上杭,恰遇當地百姓飽受旱災之苦,於是王陽明為民祈雨,大雨連降三日。


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當時王陽明手上無兵,打算先走水路去吉安府制定戰略部署,不巧正是強勁逆風,王陽明心急如焚,於是在船頭焚香對天祈禱,逆風很快變成了順風。


如果只是一次靈驗,或許還可以用巧合解釋。一而再再而三的靈驗,恐怕就不能完全以巧合解釋了,何況歷史上類似的靈驗事件,還有很多。這種神通之所以更加讓我震動,是因為在個人之外,更是涉及了對天地之力的把握和運用,體現在王陽明這種曾出入佛道數十年而又大入世的人身上就更值得注意。再結合王陽明的其他神通,就更加讓人相信這其中有著神秘的道理,這背後有著莫測的力量。


當我們考察所有類型的神通和神秘靈驗事件,也都能感受到這神秘道理和莫測力量的存在,無論是他心通、宿命通等各類神通,還是占卜、風水、八字等各種術數。那麼這道理和力量,究竟是什麼?


王陽明的驚人神通,暗物質和暗能量!


2


先說那神秘的道理。


早在弘治十六年(1503年),王陽明就曾應浙江紹興府太守之邀,為在旱災中苦苦掙扎的當地百姓寫下祈雨祭文,他當時在給太守的邀請回複信件中,說了這樣一句話:「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


這句話呼應著《中庸》中的另一句話:「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故至誠如神。」前知就是先知。


「至誠」二字,正是機關所在。


何為誠?對這個字,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比如人們常說的做人要有誠心,做事要有誠意、講誠信,自己要誠實,對人要真誠等等。古人所說的誠,也是這個含義,只是我們這個誠還浮在表層,古聖的誠則直透深層。誠的內涵,其實至為深邃。


造成這深淺的原因,就是王陽明所說的「心清」二字。古時的誘惑干擾少,人也普遍更質朴,更別說還有很多人在實打實地做修養工夫。


再反觀今日的人心浮躁和慾望滾滾,終日奔波追逐而不肯停息,「清」是什麼意思,就用不著解釋了。這大概就是古時奇人異士眾多,而今時幾乎絕跡的原因。總之,心清才能心誠,心有多清就有多誠,心有多誠就有多大的力量,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心清之後,《周易》雲:「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地。」心因至為沉靜而相通天道,進而通於天地變化,這背後是一種高度的感應力,對於誠,心清如同本體,感應則是起用的法則。



























































泡個枸杞水就叫養生?清晨跑幾圈就叫養生?晚上吃半飽就叫養生?那可真是大大的誤解了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養生延壽文化。




我們從《黃帝內經》說起,作為中醫養生理論的奠基之作,充分考慮了天、地、人之間的關係,在論述人體生理病理時,將天時氣候、地域環境、個體差異作為選擇養生方法的重要依據,形成了「三因制宜」的養生觀。




一、因時制宜



《黃帝內經》十分重視時間節律,認為醫者必須通曉天文曆法,並將其作為從醫的門檻,故《素問·六節藏象論》《靈樞·官針》都說:「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素問·生氣通天論》更說「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明確指出了人之所以能避外邪之犯,是順應了時間規律養生的緣故。




《黃帝內經》順時養生要做到以下三點。




1

順年節律養生

周年節律指以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周期的節律變化。一年之中可分四時,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雲:「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




認為四時陰陽變化是萬物生命之本,人要想保持身體健康,必須順應四時陰陽的消長變化規律。




因此該篇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因時養生」法則,強調要順自然四時物候之變化而採取「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的養生方法,對養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此外,《素問·臟氣法時論》《靈樞·五音五味》等篇還提出五臟應五季,五季食物各有所宜的觀點,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除一周年之內的節律外,還有五運六氣的超年節律變化,運氣學說認為,自然氣象存在著5年、6年、10年、12年、60年等周期 。




由於每一年歲運不同,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各不相同,人之患病情況不同,治未病所需之葯食亦不相同,因此要「司歲備物」方可「無遺主」。




2

順月節律養生

周月節律指以1個恆星月或朔望月為周期的節律變化,其產生的原因是月球繞地球周期公轉。地球上,海水受日月引力而有潮汐,人體氣血受其影響而有盛衰變化。




《靈樞·歲露論》指出「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致;……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虛,其衛氣去,形獨居。」




《素問·八正神明論》亦有類似的論述,並指出「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




又說「月生而瀉,是謂臟虛;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曰重實;月郭空而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真邪不別,沉以留止,外虛內亂,*邪乃起。」




既說明了人體氣血盛衰存在月節律變化,還指出了違反月節律而治的不良後果。




因此,無論是治療疾病還是養生防病,都應當要注意「因月而調」,避免災禍內生。




3

順日節律養生

一日分為四時,則朝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因此,一日之中的養生亦當同年節律,朝養生,日中養長,日入養收,夜半養腎。




《素問·生氣通天論》雲:「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




將一日分為平旦、日中、日入三時而論,指出人的陽氣平旦初生、日中陽氣隆盛,日西陽氣內收,因此在日西入夜之後,要減少勞作及戶外活動,若違背此原則,則會形體困頓。




二、因地制宜



地理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活習慣、飲食特點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東方生風」「南方生火」「中央生濕」「北方生寒」「西方生燥」,指出五方的氣候各不相同。




《素問·異法方宜論》進一步指出五方地理環境、氣候因素的不同,導致人的生活習慣、飲食特點的差異。




實質上,特定的生存環境造就特定的生活習慣,造就了特定的人群。人類最原始的養生理念來源於生存過程中本能的趨利避害 。




如《素問·異法方宜論》中的北方人「乳食」,其原因在於自然之中陽氣不足而陰氣有餘,導致「風寒冰冽」,而北方又是「天地所閉藏之域」,作物產出相對較少,故乳食以充饑而禦寒;又說「臟寒生滿病」,其本義在於提示居於北方,應以避寒而就溫為養生第一要務。










西方人由於「多風,水土剛強」,故「不衣而褐薦」,多以緻密不透風之皮毛為衣以御風寒。就此而言,不同地域之人飲食習慣、生活起居要根據處生活的環境進行適當調整,必須做到「節飲食」「適寒暑」,方能「安居處」而「長生久視」。


體質理論源於《黃帝內經》《靈樞·壽夭剛柔》說:「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




說明體質源於先天,人在出生之時已初步具備了體質特性。




《黃帝內經》對體質的論述多種多樣,如《靈樞·逆順肥瘦》雲:「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此肥人也。……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輕言,其血清氣滑,易脫於氣,易損於血。……壯士真骨,堅肉緩節監監然。……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




論述了肥人、瘦人、壯人、嬰兒內在氣血盛衰、皮肉堅脆情況各不相同。而《靈樞·陰陽二十五人》則以五行分類,論述木形、火形、土形、金形、水形之人,又以宮、商、角、徵、羽五間對五行之人進一步分類論述,共計 25 種體質,指出各形人體格大小強弱、性格特點各不相同。




《靈樞·通天》則以陰陽五態分類,論述了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陰陽平和之人等五種體質。




此外還有從人格來對體質進行分類的,如《靈樞·論勇》的勇者、怯者,以及《素問·血氣形質》的形志苦樂分類。體質不同,其內在臟腑氣血之盛衰亦不相同,故養生必須以體質為依據,不同的體質選用不同的養生方法。




2

辨年齡養生

出生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結構、機能、代謝也隨之而變化,從而形成體質的差異。




《靈樞·營衛生會》說「老壯不同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則說:「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指出人在不同年齡階段時,其臟腑氣血盛衰存在差異,少兒至青少年時,人體氣血漸充、臟腑功能逐漸強盛,在中年盛壯之後就逐步走向衰老;




在五臟六腑平定強盛之後,臟腑功能從肝開始按照相生次序逐漸衰退,至五臟皆虛、形神相離之時走向生命終點,人體整個生命過程之變化受氣血之盛衰、臟腑功能之強弱的影響。




由於年齡不同,體內氣血盛衰情況不同,故養生法則必須因年齡而定。




3

別男女養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指出男女存在生理差異,男子為陽,以氣為用;女子屬陰,以血為本。故男子之養生重在養氣,而女子養生重在和血。




《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




以女七、男八為階段詳細論述了男女生、長、壯、老、已的規律。男子五八衰老始於腎,女子五七衰老始於陽明。除了說明人的生理狀態隨年齡而變以外,還與性別密切相關。




《靈樞·五音五味》對女性的體質特點概括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即認為女子受經產的影響而處於氣有餘而血不足的狀態。




綜上所述,女子的養生應當以血為根本,要重視陽明的調護;男子養生應以精為根本,要重視腎氣的保護。




三因制宜作為養生防病的重要原則之一,是中醫理論體系中極有特色的一部分,它要求在養生防病的過程中,必須將人所處的時空環境特異性結合在一起綜合進行考慮,知常達變,做到原則性與靈活性的有機結合。

最淺顯的例子,就是你對一個人有多少真誠,對方是能感應到的,作不了假,有真誠才有感應,有多少真誠就有多少感應,人都是如此,何況對天地,有感天動地的誠心,才有感應天地的能力。


這種感應天地的層次,類似於今天前沿科學所說的高維。三維時空只是高維時空的降維展開,因為這種展開才有空間和時間,時空只不過是一種假相。這就像一張二維的紙展開在三維里,從一個角到它的對角既有距離,跨越也需要時間,沿對角捲曲折起,這距離和時間便不存在了。高維,正是低維的摺疊捲曲,維度越高則越接近真實,維度越低便越如虛如幻。


在這樣的層次,有了這樣的感應,像王陽明那樣的預知,以及至親之人的心靈感應之類,就是再自然平常不過的了,因為古今已歸於當下,無邊剎境都凝在心頭。反過來看便是,你沒有那些神通和能力,就是因為你的誠不夠。神通能力的大小,是完全與誠的程度成正比的,比如占卜准不準,首先要看你有多心誠。


所以太多人把誠看得太簡單了,我多次說過一句話,一切所謂的德,本質上都是道。誠,也是如此。


王陽明的驚人神通,暗物質和暗能量!


3


再說那莫測的力量。


王陽明祈天那樣的能力,又是怎麼回事?要知道,這種能力跟絕大多數神通有著根本的不同。多數神通只是順應於天道,即使是看似主動的占卜和風水,也只是以天道為指引,脫不去一種被動性。王陽明的祈天則是改變了天道原有的運行軌跡,其中有著很強的主動性動機。


要明白這個問題,就要引出兩個概念:「暗能量」與「誠力」。


物理學中就有暗物質和暗能量的說法,不僅在宇宙中的比重遠遠大於看得見的物質,作用和主宰性也要遠遠更大,只是很難觀測,目前只是存在於為了解釋宇宙加速膨脹和失落物質問題的科學猜想中,這個猜想是可信的,因為如此才合乎陰陽之道。


物理如此,心理也是如此,我們的潛意識就是我們的暗能量所在之處,其作用和主宰性同樣遠遠大於顯意識,這誰都有體會。所以西方潛意識心理學大師榮格,才對易經占卜原理和作為密宗傳統修持能量中心的曼荼羅高度痴迷。有個詞叫「暗潮洶湧」,世間的一切事情,底下也都是暗能量在涌動,最終也受這暗能量的支配,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天意。


暗物質也是物質,暗能量也是能量,並沒什麼神秘,只是難度不可測而已。這就好像海,海平面或許是明媚平靜的,可以一眼望去;海面下則越往深處越是無盡的黑暗和秘藏,深邃莫測。我們每個人和我們的生存,也是這樣明暗的兩層,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卻都只是在最上面那層撲騰。
























































































泡個枸杞水就叫養生?清晨跑幾圈就叫養生?晚上吃半飽就叫養生?那可真是大大的誤解了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養生延壽文化。




我們從《黃帝內經》說起,作為中醫養生理論的奠基之作,充分考慮了天、地、人之間的關係,在論述人體生理病理時,將天時氣候、地域環境、個體差異作為選擇養生方法的重要依據,形成了「三因制宜」的養生觀。




一、因時制宜



《黃帝內經》十分重視時間節律,認為醫者必須通曉天文曆法,並將其作為從醫的門檻,故《素問·六節藏象論》《靈樞·官針》都說:「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素問·生氣通天論》更說「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明確指出了人之所以能避外邪之犯,是順應了時間規律養生的緣故。




《黃帝內經》順時養生要做到以下三點。




1

順年節律養生

周年節律指以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周期的節律變化。一年之中可分四時,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雲:「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




認為四時陰陽變化是萬物生命之本,人要想保持身體健康,必須順應四時陰陽的消長變化規律。




因此該篇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因時養生」法則,強調要順自然四時物候之變化而採取「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的養生方法,對養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此外,《素問·臟氣法時論》《靈樞·五音五味》等篇還提出五臟應五季,五季食物各有所宜的觀點,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除一周年之內的節律外,還有五運六氣的超年節律變化,運氣學說認為,自然氣象存在著5年、6年、10年、12年、60年等周期 。




由於每一年歲運不同,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各不相同,人之患病情況不同,治未病所需之葯食亦不相同,因此要「司歲備物」方可「無遺主」。




2

順月節律養生

周月節律指以1個恆星月或朔望月為周期的節律變化,其產生的原因是月球繞地球周期公轉。地球上,海水受日月引力而有潮汐,人體氣血受其影響而有盛衰變化。




《靈樞·歲露論》指出「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致;……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虛,其衛氣去,形獨居。」




《素問·八正神明論》亦有類似的論述,並指出「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




又說「月生而瀉,是謂臟虛;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曰重實;月郭空而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真邪不別,沉以留止,外虛內亂,*邪乃起。」




既說明了人體氣血盛衰存在月節律變化,還指出了違反月節律而治的不良後果。




因此,無論是治療疾病還是養生防病,都應當要注意「因月而調」,避免災禍內生。




3

順日節律養生

一日分為四時,則朝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因此,一日之中的養生亦當同年節律,朝養生,日中養長,日入養收,夜半養腎。




《素問·生氣通天論》雲:「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




將一日分為平旦、日中、日入三時而論,指出人的陽氣平旦初生、日中陽氣隆盛,日西陽氣內收,因此在日西入夜之後,要減少勞作及戶外活動,若違背此原則,則會形體困頓。




二、因地制宜



地理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活習慣、飲食特點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東方生風」「南方生火」「中央生濕」「北方生寒」「西方生燥」,指出五方的氣候各不相同。




《素問·異法方宜論》進一步指出五方地理環境、氣候因素的不同,導致人的生活習慣、飲食特點的差異。




實質上,特定的生存環境造就特定的生活習慣,造就了特定的人群。人類最原始的養生理念來源於生存過程中本能的趨利避害 。




如《素問·異法方宜論》中的北方人「乳食」,其原因在於自然之中陽氣不足而陰氣有餘,導致「風寒冰冽」,而北方又是「天地所閉藏之域」,作物產出相對較少,故乳食以充饑而禦寒;又說「臟寒生滿病」,其本義在於提示居於北方,應以避寒而就溫為養生第一要務。










西方人由於「多風,水土剛強」,故「不衣而褐薦」,多以緻密不透風之皮毛為衣以御風寒。就此而言,不同地域之人飲食習慣、生活起居要根據處生活的環境進行適當調整,必須做到「節飲食」「適寒暑」,方能「安居處」而「長生久視」。


體質理論源於《黃帝內經》《靈樞·壽夭剛柔》說:「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




說明體質源於先天,人在出生之時已初步具備了體質特性。




《黃帝內經》對體質的論述多種多樣,如《靈樞·逆順肥瘦》雲:「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此肥人也。……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輕言,其血清氣滑,易脫於氣,易損於血。……壯士真骨,堅肉緩節監監然。……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




論述了肥人、瘦人、壯人、嬰兒內在氣血盛衰、皮肉堅脆情況各不相同。而《靈樞·陰陽二十五人》則以五行分類,論述木形、火形、土形、金形、水形之人,又以宮、商、角、徵、羽五間對五行之人進一步分類論述,共計 25 種體質,指出各形人體格大小強弱、性格特點各不相同。




《靈樞·通天》則以陰陽五態分類,論述了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陰陽平和之人等五種體質。




此外還有從人格來對體質進行分類的,如《靈樞·論勇》的勇者、怯者,以及《素問·血氣形質》的形志苦樂分類。體質不同,其內在臟腑氣血之盛衰亦不相同,故養生必須以體質為依據,不同的體質選用不同的養生方法。




2

辨年齡養生

出生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結構、機能、代謝也隨之而變化,從而形成體質的差異。




《靈樞·營衛生會》說「老壯不同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則說:「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指出人在不同年齡階段時,其臟腑氣血盛衰存在差異,少兒至青少年時,人體氣血漸充、臟腑功能逐漸強盛,在中年盛壯之後就逐步走向衰老;




在五臟六腑平定強盛之後,臟腑功能從肝開始按照相生次序逐漸衰退,至五臟皆虛、形神相離之時走向生命終點,人體整個生命過程之變化受氣血之盛衰、臟腑功能之強弱的影響。




由於年齡不同,體內氣血盛衰情況不同,故養生法則必須因年齡而定。




3

別男女養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指出男女存在生理差異,男子為陽,以氣為用;女子屬陰,以血為本。故男子之養生重在養氣,而女子養生重在和血。




《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




以女七、男八為階段詳細論述了男女生、長、壯、老、已的規律。男子五八衰老始於腎,女子五七衰老始於陽明。除了說明人的生理狀態隨年齡而變以外,還與性別密切相關。




《靈樞·五音五味》對女性的體質特點概括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即認為女子受經產的影響而處於氣有餘而血不足的狀態。




綜上所述,女子的養生應當以血為根本,要重視陽明的調護;男子養生應以精為根本,要重視腎氣的保護。




三因制宜作為養生防病的重要原則之一,是中醫理論體系中極有特色的一部分,它要求在養生防病的過程中,必須將人所處的時空環境特異性結合在一起綜合進行考慮,知常達變,做到原則性與靈活性的有機結合。

至誠所溝通的能量層次,正是暗能量這一層,人在這一層擁有的能力,就是誠力。這誠力靜,就是多數神通那樣的順應之用,這誠力動,則就是王陽明祈天那樣的改造之用。至誠之時,人的暗能量與天地宇宙的暗能量相通一體,自然就可以靜處其中,也可以動於其內。所謂動,就是主動和調動,主動的是你之至誠,調動的是天地之力,有幾分誠,便得幾分誠力。


這動的一面,就是道家所說的「願力」。道家高度重視發心和發願的重要性,將其作為修行的前提和基礎,立為道家之根、修道之種,甚至說這可以得到道長的加持、得道長接引而往生凈土,道理就在這里。鬼神有沒有,我們暫且不說,但無論如何,他們也是這種高階和深層能量的象徵。西方的吸引力法則,說人的心念如何會招致相應的事物和境遇,本質上也是願力的體現,因為這心念就是有所向而行的。


王陽明以至誠祈天的靈驗,就是來自這里,是以願力調動天地間的暗能量,來使事情向著自己期望的方向發展,就算我們對祈天這種事情存疑,也要承認這種暗能量層次的誠力調動,是真實不虛的。


王陽明的驚人神通,暗物質和暗能量!


4


那麼應該怎麼做?


誠是如此重要,要做到卻是極不容易的。誠的基礎是心清,眾生則往往心濁。誠的反面是虛偽,眾生卻皆在欺人和自欺,修誠,等同於修心和修道。


所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王陽明都將「誠意」作為《大學》的主旨和為學的頭腦,直到提出「致良知」。這卻不是一種捨棄和替換,而只是一種發展和深化。當王陽明最終將目光鎖定致良知的時候,其實是說良知是誠意的本體,致良知就是抵達誠意的路,誠意需要心清,致良知則需要剋制心中的私意,殊途而同歸。


王陽明說致良知是簡易直接的,只需跟隨良知的判斷。誠意同樣是簡易直接的,是否誠於本心,是否誠意待人接物,只是你願不願意的事。


如果肯,就是通往至誠、擁有誠力的起點。


王陽明的一生,也是意志堅定、堅持自我、特立獨行的一生。在朱子學一統天下的時代,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說,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人們不能理解其本意,驚訝者有之,為難和指責者層出不窮。


王陽明曾這樣形容自己的處境:「危棧斷我前,猛虎尾我後。倒崖落我左,絕壑臨我右。我足復荊榛,雨雪更紛驟……」到了嘉靖元年(1522年),王陽明已經是平定藩王之亂的大功臣,卻依然遭受其他官員的攻擊。當年進士考試由禮部負責出題,問題中涉及心學,出題人暗中希望考生指責王陽明,可見王陽明的處境之艱難。


儘管如此,王陽明在壓抑自我、反省己過之後,堅信自己的學說正確、明澈——「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處,更無掩藏回護,做得『狂者』。使天下盡說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這讓我們看到,心學的一大真諦,內心力量的源泉所在,正在於遵循自己的良知、做真實的自己。這不是我行我素、恣意妄為,而是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是一種骨氣和硬氣。這其中,既有當下人心危機的根源,也有對治的藥方,心病還須心葯醫。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人的心包含宇宙的一切信息:心之本體無所不該,原是一個天。只為私慾障礙,則天之本體失了。心之理無窮盡,原是一個淵。只為私慾窒塞,則淵之本體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將此障礙窒塞一齊去盡,則本體已復,便是天淵了。


人心無所不包,原本就是像天那樣深不可測,只是這樣高遠和深邃的心,卻常常被私慾所填充,所以失去了本來的高遠、深邃,不能夠無所不包,不能夠海納萬物。






























泡個枸杞水就叫養生?清晨跑幾圈就叫養生?晚上吃半飽就叫養生?那可真是大大的誤解了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養生延壽文化。




我們從《黃帝內經》說起,作為中醫養生理論的奠基之作,充分考慮了天、地、人之間的關係,在論述人體生理病理時,將天時氣候、地域環境、個體差異作為選擇養生方法的重要依據,形成了「三因制宜」的養生觀。




一、因時制宜



《黃帝內經》十分重視時間節律,認為醫者必須通曉天文曆法,並將其作為從醫的門檻,故《素問·六節藏象論》《靈樞·官針》都說:「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素問·生氣通天論》更說「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明確指出了人之所以能避外邪之犯,是順應了時間規律養生的緣故。




《黃帝內經》順時養生要做到以下三點。




1

順年節律養生

周年節律指以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周期的節律變化。一年之中可分四時,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雲:「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




認為四時陰陽變化是萬物生命之本,人要想保持身體健康,必須順應四時陰陽的消長變化規律。




因此該篇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因時養生」法則,強調要順自然四時物候之變化而採取「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的養生方法,對養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此外,《素問·臟氣法時論》《靈樞·五音五味》等篇還提出五臟應五季,五季食物各有所宜的觀點,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除一周年之內的節律外,還有五運六氣的超年節律變化,運氣學說認為,自然氣象存在著5年、6年、10年、12年、60年等周期 。




由於每一年歲運不同,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各不相同,人之患病情況不同,治未病所需之葯食亦不相同,因此要「司歲備物」方可「無遺主」。




2

順月節律養生

周月節律指以1個恆星月或朔望月為周期的節律變化,其產生的原因是月球繞地球周期公轉。地球上,海水受日月引力而有潮汐,人體氣血受其影響而有盛衰變化。




《靈樞·歲露論》指出「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致;……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虛,其衛氣去,形獨居。」




《素問·八正神明論》亦有類似的論述,並指出「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




又說「月生而瀉,是謂臟虛;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曰重實;月郭空而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真邪不別,沉以留止,外虛內亂,*邪乃起。」




既說明了人體氣血盛衰存在月節律變化,還指出了違反月節律而治的不良後果。




因此,無論是治療疾病還是養生防病,都應當要注意「因月而調」,避免災禍內生。




3

順日節律養生

一日分為四時,則朝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因此,一日之中的養生亦當同年節律,朝養生,日中養長,日入養收,夜半養腎。




《素問·生氣通天論》雲:「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




將一日分為平旦、日中、日入三時而論,指出人的陽氣平旦初生、日中陽氣隆盛,日西陽氣內收,因此在日西入夜之後,要減少勞作及戶外活動,若違背此原則,則會形體困頓。




二、因地制宜



地理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活習慣、飲食特點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東方生風」「南方生火」「中央生濕」「北方生寒」「西方生燥」,指出五方的氣候各不相同。




《素問·異法方宜論》進一步指出五方地理環境、氣候因素的不同,導致人的生活習慣、飲食特點的差異。




實質上,特定的生存環境造就特定的生活習慣,造就了特定的人群。人類最原始的養生理念來源於生存過程中本能的趨利避害 。




如《素問·異法方宜論》中的北方人「乳食」,其原因在於自然之中陽氣不足而陰氣有餘,導致「風寒冰冽」,而北方又是「天地所閉藏之域」,作物產出相對較少,故乳食以充饑而禦寒;又說「臟寒生滿病」,其本義在於提示居於北方,應以避寒而就溫為養生第一要務。










西方人由於「多風,水土剛強」,故「不衣而褐薦」,多以緻密不透風之皮毛為衣以御風寒。就此而言,不同地域之人飲食習慣、生活起居要根據處生活的環境進行適當調整,必須做到「節飲食」「適寒暑」,方能「安居處」而「長生久視」。


體質理論源於《黃帝內經》《靈樞·壽夭剛柔》說:「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




說明體質源於先天,人在出生之時已初步具備了體質特性。




《黃帝內經》對體質的論述多種多樣,如《靈樞·逆順肥瘦》雲:「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此肥人也。……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輕言,其血清氣滑,易脫於氣,易損於血。……壯士真骨,堅肉緩節監監然。……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




論述了肥人、瘦人、壯人、嬰兒內在氣血盛衰、皮肉堅脆情況各不相同。而《靈樞·陰陽二十五人》則以五行分類,論述木形、火形、土形、金形、水形之人,又以宮、商、角、徵、羽五間對五行之人進一步分類論述,共計 25 種體質,指出各形人體格大小強弱、性格特點各不相同。




《靈樞·通天》則以陰陽五態分類,論述了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陰陽平和之人等五種體質。




此外還有從人格來對體質進行分類的,如《靈樞·論勇》的勇者、怯者,以及《素問·血氣形質》的形志苦樂分類。體質不同,其內在臟腑氣血之盛衰亦不相同,故養生必須以體質為依據,不同的體質選用不同的養生方法。




2

辨年齡養生

出生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結構、機能、代謝也隨之而變化,從而形成體質的差異。




《靈樞·營衛生會》說「老壯不同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則說:「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指出人在不同年齡階段時,其臟腑氣血盛衰存在差異,少兒至青少年時,人體氣血漸充、臟腑功能逐漸強盛,在中年盛壯之後就逐步走向衰老;




在五臟六腑平定強盛之後,臟腑功能從肝開始按照相生次序逐漸衰退,至五臟皆虛、形神相離之時走向生命終點,人體整個生命過程之變化受氣血之盛衰、臟腑功能之強弱的影響。




由於年齡不同,體內氣血盛衰情況不同,故養生法則必須因年齡而定。




3

別男女養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指出男女存在生理差異,男子為陽,以氣為用;女子屬陰,以血為本。故男子之養生重在養氣,而女子養生重在和血。




《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




以女七、男八為階段詳細論述了男女生、長、壯、老、已的規律。男子五八衰老始於腎,女子五七衰老始於陽明。除了說明人的生理狀態隨年齡而變以外,還與性別密切相關。




《靈樞·五音五味》對女性的體質特點概括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即認為女子受經產的影響而處於氣有餘而血不足的狀態。




綜上所述,女子的養生應當以血為根本,要重視陽明的調護;男子養生應以精為根本,要重視腎氣的保護。




三因制宜作為養生防病的重要原則之一,是中醫理論體系中極有特色的一部分,它要求在養生防病的過程中,必須將人所處的時空環境特異性結合在一起綜合進行考慮,知常達變,做到原則性與靈活性的有機結合。

萬事萬物萬理,都藏在人的心裡。聖人內心光明,能夠映照萬物。普通人的心,因為私慾和妄念的遮蔽,昏暗、渾濁,失去了那份光明

標籤:

熱門文章

七里香的風水禁忌,家庭種養七里香有什麼好處七里香的風水作用與影響

七里香的風水禁忌,家庭種養七里香有什麼好處七里香的風水作用與影響

家庭種養七里香有什麼好處 七里香的風水作用與影響植物都是有靈性的,植物含五星,植物之間以及萬物之間 ...

百科 2023-01-11
吉言前面兩個字是什麼,「承您吉言」 「借您吉言」是什麼意思

吉言前面兩個字是什麼,「承您吉言」 「借您吉言」是什麼意思

「承您吉言」、「借您吉言」是什麼意思釋義:承您吉言:希望結果可以像祝福這說的那樣好借您吉言:接受祝 ...

百科 2022-12-06
蕨類植物的風水擺放禁忌,如何擺放植物能旺風水,記住這幾點

蕨類植物的風水擺放禁忌,如何擺放植物能旺風水,記住這幾點

如何擺放植物能旺風水,記住這幾點玄關擺放植物,綠化室內環境,增加生氣,可令吉者更吉,凶者反凶為吉。 ...

百科 2022-11-17
4兩命為什麼是機關命,千金難買四兩命什麼意思

4兩命為什麼是機關命,千金難買四兩命什麼意思

千金難買四兩命什麼意思這個是所謂【算命】的一種說法,名叫【稱骨】四兩以上開始的都是好命,但是據說人 ...

百科 2023-01-19
客廳擺萬青風水禁忌,萬年青如何擺放風水最好

客廳擺萬青風水禁忌,萬年青如何擺放風水最好

萬年青如何擺放風水最好一、萬年青風水作用養一盆萬年青,能使人身體健康、精力旺盛、遠離病傷,也會使家 ...

百科 2022-11-19
廁所門的顏色風水禁忌,衛生間顏色風水禁忌具體有哪些

廁所門的顏色風水禁忌,衛生間顏色風水禁忌具體有哪些

衛生間顏色風水禁忌具體有哪些衛生間顏色風水禁忌 1、於金木水火土上講,衛生間屬水,大紅大紫之色雖是 ...

百科 2022-11-29
種玉蘭花對風水禁忌,玉蘭花的寓意和風水

種玉蘭花對風水禁忌,玉蘭花的寓意和風水

玉蘭花的寓意和風水常見的玉蘭花的寓意有哪些,一般包括為高潔品質,朋友間的堅貞守護,感恩之心,吉祥如 ...

百科 2022-12-15
扔舊衣服風水禁忌,扔衣服十大忌諱是什麼?

扔舊衣服風水禁忌,扔衣服十大忌諱是什麼?

扔衣服十大忌諱是什麼?扔衣服十大忌諱:忌隨意扔內衣內褲;忌隨意扔帶有病菌的衣服;忌浪費半新的衣服; ...

百科 2022-12-20
骨灰盒放家裡的風水禁忌,把骨灰放在家裡有什麼忌諱?

骨灰盒放家裡的風水禁忌,把骨灰放在家裡有什麼忌諱?

把骨灰放在家裡有什麼忌諱?骨灰,是指人的屍體火化以後,剩下的灰骨,一般情況下,都是會放在骨灰盒裡面 ...

百科 202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