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有著特殊的習俗,那就是在一些重要的節日都有祭祀,甚至還有一些專門祭祀的節日,比如清明節、中元節等。其實祭祀這個習俗也是很重要的,其也表現了我國從古至今就尊老愛幼,孝順長輩的傳統美德。即便是去世的親人,也會在重要的節日祭拜他們,就是告訴後輩們不能忘記先人之前的付出。
那清明節就要到了,這可是給去世親人們掃墓的重要日子,而在我國民間卻有“三人不上墳,掃墓不過三代”的說法,它說的是哪三人不能上墳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三人不上墳”是指哪三人?上墳也叫掃墓,它是祭祀去世親人的一種習俗,在我國很多的傳統節日都有上墳的習俗,比較常見的是在春節、清明節、農曆七月十五,還有以及大年三十和忌日等。
從古至今上墳也是十分嚴肅的,它是有著很多要求和講究的,一般都是晚輩要準備好祭祀的用品,像黃酒、鞭炮、紙錢、水果和一些菜餚等。然後帶到死者的墳墓前祭祀,以此來表達對先人的思念之情。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可以去上墳的,古人所傳下來的規矩就是女婿,嬰幼兒,還有孕婦,或者是上了年紀的老人是不能上墳的。
關於女婿不能上墳,在以前民間還有一種說法“女婿不上墳,上墳辱先人”,可見在當時對女婿上墳是多麼的牴觸。這是因為在古代的時候對傳宗接代是非常看重的,而上墳也一般是由家裡的男丁來主持的。
只有家裡沒有兒子卻有女兒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女婿來上墳的情況。而且老話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人地位不高,嫁出去以後就是別人家的媳婦了,所以女婿也是“外人”,而上墳是自家人的事情,所以才有這樣的說法。至於嬰幼兒不能上墳,這個是因為一般上墳都是在荒郊野外的,而嬰幼兒行走都很不方便,墓地又是比較陰森的,帶著去上墳容易被嚇到。在有些地方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小孩子能看到大人看不到的東西,因此避諱帶著去上墳。實際上,嬰幼兒不宜上墳,更多的是因為小孩子口無遮攔,在墓地指指點點的,這是對先人的不尊重。
最後是孕婦,或者是老人不宜上墳,這個是有道理的。因為有身孕在身的人,就應該在家裡好好養身體。去上墳心情沉重不說,還要翻山越嶺的,劇烈運動對肚子裡的胎兒不好,萬一摔跤了,或者是動了胎氣那就非常危險。至於老人,一般都是指七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就不要去上墳了,有些地方也說病人也不能上墳,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年紀大了身體是經不起折騰了的。“掃墓不過三代”又是何意?它的意思就是說去給親人掃墓的時候,如果是三代以外的親人了,就沒有必要去給他們掃墓了。在古代的時候對血緣關係是看得很重的,並且親戚之間親不親,也是和血緣有很大的關係。大家也知道,“一代”的親人之間是最親的,而“二代”的就要疏遠一些了,至於第三代那就更疏遠了。
古人甚至還總結出了“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認不了”的農諺,這也是用來形容親戚之間關係遠近的,雖然有點殘酷,但現實情況就是如此。要知道在現實生活中,三代以上的親戚都是很少走動了,那如果是掃墓的話就更不會去了。畢竟沒有這樣做的必要,一來是爬山涉水的去祭拜很麻煩和辛苦,二來是這樣做的實際意義又不是很大。其實這句俗語後面還有半句,那就是“上墳不過未時”,要知道在古代的時候一天是12個時辰的,一個時辰就是2個小時,而“未時”就是現在的下午一到三點這個期間。因此它的意思就是說,去給先人掃墓了,最好不能晚於下午三點以後。因為墓地本來是比較陰森的,太晚了去就有點嚇人,而在未時前去陽光明媚,就能大大減少一些人內心的恐懼感。結束語古人的這些俗語,其實有些還是挺有道理的,就算有些是沒有道理的,但也是和當地的風俗習慣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不能完全是以封建迷信的角度去看待它,那樣還是容易惹來一些老人生氣。當然了,正所謂“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不同地方的習俗也是不同的,具體還是要看看當地有沒有這樣的風俗。像筆者的老家這邊,清明節掃墓還講究“前三後四,左五右六”,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