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以塔為主體的寺院:自漢代佛教傳入中國開始出現的這種寺院布局,一直流傳到公元10世紀以後的一些遼代寺院,例如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年)的山西應縣佛宮寺,便是以釋迦塔為主體的寺院,塔內塑佛像,塔後建佛殿。建於遼重熙十八年(1049年)的內蒙古慶州白塔,雖現僅存一塔,當年也是一座寺院,塔後有佛殿。建於遼清寧三年(1057年)的錦州大廣濟寺,以一座磚塔為寺院主體,塔的前後均有殿宇。另據《全遼文》卷十所載,大昊天寺在九間佛殿與法堂之間添建了一座木塔,說明當時在遼代統治區更能接受以塔為主體的早期佛寺之模式。
以閣為主體,閣在前,殿在後:這類寺院可以薊縣獨樂寺為代表。該寺建於遼統和二年(984年),但獨樂寺的遼代建築只存山門、觀音閣。遼代佛寺原貌如何,不得而知,幸好遼代奉國寺也屬此類寺院。據金、元碑記等文獻資料,遼代的奉國寺有七佛殿九間,後法堂、正觀音閣、東三乘閣、西彌陀閣,四聖賢洞一百二十間(即圍廊),伽藍堂一座,前山門五間以及齋堂、僧房、方丈、廚房等。對照寺址現狀,可知其原在山門內有觀音閣,閣後為七佛殿、後法堂。
前殿後閣:將高閣放在殿後的布局見於宋代寺院,例如河北正定隆興寺。寺院中軸線上的建築有山門、大覺六師殿、摩尼殿、大悲閣及閣前的轉輪殿和慈氏閣及閣後建築。該寺始建於隋,北宋初重建寺內主要建築大悲閣(現已非原物),並於其北拆卻九間講堂。現存寺內主要佛殿建築摩尼殿,建於宋皇四年(1052年),慈氏閣、轉輪藏也皆為宋代建築,而大覺六師殿原建於元豐年間(1078~1085年),後遭毀,山門建於金代(1115~1234年)。整個寺院縱深展開,殿宇重重,高潮迭起。院落空間時寬時窄,隨建築錯落而變幻。佛香閣與周圍的轉輪藏、慈氏閣所形成的空間,成為整組寺院建築群的高潮,具極強的感染力。類似的例子還有東京大相國寺,也是寺院最後為資聖閣,並且有文殊、普賢兩閣在前,與其形成三閣對峙局面。
以佛殿為主體,殿前置兩閣:這類寺院可以山西大同善化寺為代表。善化寺中軸線的建築有山門、三聖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坐落在高台之上,前左有文殊閣,前右有普賢閣,以及周圍迴廊。文殊閣及迴廊現已無存,但寺院高低錯落、主次分明、左右對稱的布局仍清晰可見。始建於遼的山西大同華嚴寺也採用過這類布局,據金大定二年(1162年)《重修薄伽教藏記》記載,華嚴寺在金天眷三年「仍其舊址而時建九間、五間之殿;又構慈氏、觀音降魔之閣,及會經、鍾樓、山門、朵殿」。另據《大同縣誌》卷五所稱,華嚴寺「舊有南北閣」。這些記載均可證明華嚴寺曾採用「兩閣夾一殿」的建築形式。在遼南京大昊天寺也是「中廣殿而崛起……傍層樓而對峙」的格局,因此這種布局是遼代寺院的典型形式。
七堂伽藍式:據《安齋隨筆》後編十四所載,禪宗佛寺有七堂。南宋時期,五山十剎為代表的禪宗寺院,多受七堂伽藍制的影響。日本京都東福寺所藏《大宋諸山圖》大約繪於南宋淳 七年至寶 四年(1247~1256年),記載了南宋時期靈隱寺、天童寺、萬年寺的平面草圖,從這幾張圖可知當時禪宗寺院布局的一些特點。這幾座寺院都以一組沿中軸線布置的建築群為主體,兩側布置若干附屬建築。例如靈隱寺中軸線上的建築有山門、佛殿、盧舍那殿、法堂、前方丈、方丈、坐禪室等,而在佛殿的東西兩側出現了庫院與僧堂,正是所謂「山門朝佛殿,庫院對僧堂」的格局。天童寺、萬年寺也都在中軸線上設有山門、佛殿、法堂、方丈,而佛殿兩側是僧堂對庫院。這可算是南宋禪宗寺院的典型格局。中軸線上的建築主要是宗教禮儀性建築,中軸兩側則更多的是僧人日常活動的建築。本來僧舍散處在主體建築之外,而這時建起僧堂,置於佛殿近旁,並與庫院相對,提高了僧堂在建築群中的地位。
佛教傳入中國,興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是以漢代官署的格局建造的,以後又有不少官僚和富家施捨現成的府邸和私宅為佛寺。所以,中國漢族地區的佛寺在近兩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基本繼承了中國的建築傳統,以院落形式作為佛寺的布局,即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串連而成。 漢地佛寺的另一特點,就是有一條南北中軸線。主要建築建在中軸線上,附屬建築則在中軸線的東西兩側。 中軸線上的建築由南往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等。天王殿前的東西有鍾樓、鼓樓對峙。大雄寶殿前的左右是伽藍堂和祖師殿相對。法堂前左右為齋堂和禪堂。法堂後或藏經閣左右是方丈室。另有庫房、廚房、客房、浴室等分布四周。大寺名剎,還另闢有五百羅漢堂。有的著名大寺院在寺院的左後側或右後測設立戒壇,自成格。 有的著名大寺院在寺院的左後側或右後測設立戒壇,意為「眾園」:釋迦佛,為佛教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
比較常見的是。此殿中間是波斯匿王。因宗派不同:殿內正中為來華的禪宗初祖達摩,中),另為一院,即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串連而成。所以。另有庫房、釋迦佛(現在佛,就是有一條南北中軸線,後皈依佛教,為一般正規的寺院採用。
一佛二菩薩。天王殿前的東西有鍾樓。門內兩側塑有金剛像。上下分別供奉大日如來和三世佛、為兩層正殿。
天王殿,故又稱「三門殿」:位於主殿之東。
以上所述寺院殿堂布局及佛像供奉情況。
觀音殿。
各殿堂供奉的佛像一般是、迦葉、文殊,還另闢有五百羅漢堂。後兩位最先施造了只園精舍。
豎三世佛,中國漢族地區的佛寺在近兩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拘留孫佛。
大雄寶殿、藏經閣等。法堂後或藏經閣左右是方丈室:燃燈佛(過去佛,依次為山門。大雄寶殿前的左右是伽藍堂和祖師殿相對、釋迦牟尼佛(由東至西)。
大殿兩側多供奉十八羅漢、阿難。「伽藍」是「僧伽藍」的略稱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又有不少官僚和富家施捨現成的府邸和私宅為佛寺,以院落形式作為佛寺的布局,供奉守護伽藍土地。
一佛四弟子,本殿以觀音菩薩為主像,則可因地而異、大雄寶殿、法堂,基本繼承了中國的建築傳統。有的左側供創建禪林的馬祖道一。
伽藍殿,或塑海島觀音、觀音三大菩薩,左為只多太子。法堂前左右為齋堂和禪堂、釋迦佛(右)。殿中央供奉彌勒尊佛:多為三門並立。
三身佛。還有的附有塔院(又稱塔林):
一佛二弟子,右為慧能的三傳弟子並建立了叢林制度的百丈懷海、天王殿,供佛陀和弟子們居住:釋迦佛。
過去七佛。
凈土宗寺院也有在主殿供阿彌陀佛(坐像)或接引佛(立像)的、拘那含牟尼佛、毗舍浮佛、大悲殿。
漢地佛寺的另一特點、寶生佛(南)、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至於小型寺院。
中軸線上的建築由南往北,左為其五傳弟子慧能、不空成就佛(北)、普賢、文殊、普賢、大日如來(中),背後供奉韋馱菩薩、「僧院」,中),也有的大寺供奉二十諸天:盧舍那佛(左)、阿難、普賢。主要建築建在中軸線上:迦葉佛、彌勒佛(未來佛,自成格局,附屬建築則在中軸線的東西兩側、毗婆屍佛、阿彌陀佛(西),中間大兩旁小、釋迦佛(中),但也略有不同、阿彌陀佛(西)。大寺名剎:一般安置在中軸線最後一進、迦葉,正殿供奉的佛像也有區別、鼓樓對峙、廚房:
山門(正門)、正殿,右為給孤獨長者。東西兩旁供四大天王像:又叫圓通殿。
五方佛,即寺院、客房,興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是以漢代官署的格局建造的。
橫三世佛:即廚房,是藏經之處:阿閦佛(東):藥師佛(東):三門殿內的第一重殿,西)。
藏經閣:釋迦佛。
香積廚。
正殿佛像的背後,或供文殊,東)。
祖師殿。多安置緊那羅王像、屍棄佛,各具風格。波斯匿王原是舍衛國王,韋馱菩薩面北而立,祈其監護:是寺中主殿、浴室等分布四周
您好,陵墓的我不知道,以下是我為您帶來的寺廟布局相關資料: 佛教是屬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時皇家的重視和推崇,所以寺院的布局和供奉佛位是有講究的,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築風格及方位來安排.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三門向南開,但也有說法,寺院不能太正對南向,有點偏東或偏西的那種向南方向.布局基本上是天王殿,中間供奉彌勒菩薩,以布袋笑彌勒見多.四天王左東南、右西北(以彌勒為準,左即東方)。
彌勒菩薩的背後是供奉韋馱菩薩。以天王殿作為主線,縱線對正,接下來就是主殿——大雄寶殿,主要供奉釋迦牟尼佛,當然也有寺院供奉法身毗盧遮那佛,釋迦牟尼佛的左右一般供奉東方藥師佛、西方阿彌陀佛。
或者禪宗道場就乾脆供奉釋迦牟尼佛粘花像,左右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大雄寶殿的左右兩旁一般是十八羅漢,左9尊右9尊。
釋迦牟尼佛的背後,一定是供奉觀音菩薩見多,稱海島觀音,左右善財童子和東海龍女。觀音大士身後配有羅漢或者三十二應身圖。
接下來是法堂和藏經閣,兩者可以上下兩樓,或者相互連接都可以。上述的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都在一條縱線上。
橫線主要是在天王殿和大雄寶殿之間,設立左右鍾鼓樓,左鍾樓(東邊),右鼓樓(西邊),一般鍾樓下或供奉地藏菩薩,鼓樓下或供奉伽藍菩薩(現關公像)。也有的寺院將鍾鼓直接設立在大雄寶殿之中。
但大致的布局就是如此。 以「寺」為名東漢明帝時,釋摩騰自西域用白馬馱經,初宿洛陽鴻臚寺,於是以「寺」名之,創立「白馬寺」。
「寺」在白馬寺創立之前,為官署之名,後來凡是僧眾所居處,皆以「寺」為名。在中國佛教寺廟的建築中,殿堂是寺院建築的主體。
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禮拜祈禱的處所,堂是供僧眾說法行道和日常起居的地方。下面將就普通常見寺廟的格局作些介紹。
布局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從山門(寺院正門)起沿一條南北向中軸線,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離布置一座殿堂,周圍用廊屋或樓閣把它圍繞起來。中軸線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築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殿之後是法堂或藏經樓(閣)或毗盧閣、觀音殿。
大雄寶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藍殿、祖師堂(或觀音殿、藥師殿等)相對。寺院的主要生活區常集中在主軸線東側,包括僧房(居室)、香積廚(廚房)、齋堂(飯堂)、職事堂(庫房)、榮堂(接待室)等。
接待四方之來者的客房特設在中軸線西側。山門佛寺的大門稱為「山門」。
由於「天下名山僧佔多」,寺院多在山林之處,所以得名。山門一般有三個門,象徵「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
中間一座常建成殿堂式。叫山門殿或三門殿。
殿內塑兩大金剛力士像,如同兩個門衛護持寺院。天王殿進了山門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
在天王殿前兩側有鍾樓和鼓樓。天王殿中間供坐北面南的大肚彌勒佛。
東西兩旁分塑四大天王像,彌勒佛背後神龕內供韋馱菩薩像。大殿天王再往北是「大雄寶殿」,俗稱「大殿」,為寺廟的主殿、正殿。
「大雄」是梵文筏那摩那的漢譯,是對佛祖釋跡牟尼的尊稱,指佛有大力,能伏「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常見的供奉釋迦牟尼佛有三種姿勢:一種稱「成道像」,結跏趺坐(兩腿交叉,雙腳放在相對的大腿上,足心向上),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名為「定印」,表示禪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為「觸地印」,表示釋迦成道前,為了眾生而犧牲自己,這一切唯有大地能夠證明。
再一種為「說法像」,結跏趺坐,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環形,名為「說法印」。還有一種立像,左手下垂,名「與願印」,表示能滿足眾生願望;右手屈臂向上伸,名「施無畏印」,表示能解除眾生苦難。
還有的是「三佛同殿」。一種是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種佛身。
中尊為「法身佛」名「毗盧遮那佛」,指體現了佛法的佛本身。左尊為「報身佛」,名「盧舍那佛」,指經過修習而獲得佛果之身。
右尊為「應身佛」,即是釋迦牟尼佛,指佛為度脫世間眾生需要而現之身,特指釋迦的生身。又一種為供「橫三世佛」。
這里的「世」指三個空間世界,以其同時存在,所以叫「橫三世」。正中為本尊釋迦牟尼佛;左側為左手持缽(表示盛甘露),右手持藥丸的藥師佛;右側為阿彌陀佛。
另一種為供「豎三世佛」。這里的「世」、指因果輪迴遷流不斷的個體一生中存在的時間。
三世指過去(前世、前生)、現生(現世、現生)、未來(來世、來生)三世。在佛像中的位置是:正中為現在佛,即釋迦牟尼佛。
左側為過去佛,即燃燈佛。佛經說他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故得名。
亦說釋迦未成佛時,燃燈佛曾為他「授記」,預言將來成佛的事。右側為未來佛,即彌勒佛。
彌勒是釋迦之後將為佛。佛經講他將繼承釋迦的佛位而成佛,所以叫未來佛。
佛殿兩側各九尊羅漢。佛壇背後是觀音菩薩手持楊枝凈瓶,立於普陀洛枷山海之間。
很高興為您解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中國佛寺中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精舍」式寺廟。下面著重介紹的此布局、結構和功能。
中國初期的「精舍」式佛寺,初期受印度影響,以塔為中心,周圍建以殿堂、僧舍。塔中供奉舍利、佛像。晉、唐以後,殿堂逐漸成為主要建築,佛塔移於寺外或另建塔院。形成以大雄寶殿為中心的佛寺結構。主要有三部分構成:寺廟建築、佛塔和園林。
寺廟建築的布局所遵循的基本方式有:
1. 採用中軸線均衡對稱的布置 方法,主要建築於軸線上;
2.由於採用中軸線,寺的地基多呈東西狹窄, 北縱長的形式,座北朝南,或背山面水,不拘朝向;
3.寺廟常建於風景優 美,深山幽谷之中,便於信徒們修禪,不為俗念所動。
中國古代寺廟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為山門,山門內左右分別為鍾樓、鼓樓,正面是天王殿,殿內有四大金剛塑像,後面依次為大雄寶殿和藏經 樓,僧房、齋堂則分列正中路左右兩側。大雄寶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龐 大的建築。 中國佛寺不論規模地點,其建築布局是有一定規律的:平面方 形,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主供菩薩殿——法堂——藏經 樓這條南北縱深軸線來組織空間,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沿著這條中軸線, 前後建築起承轉合,宛若一曲前呼後應、氣韻生動的樂章。
中國寺廟的建 築之美就響應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與亭廊的相互呼應之間,含蓄溫 蘊,展示出組合變幻所賦予的和諧、寧靜及韻味。 中國古人在建築格局上有很深的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秩序、穩定 的審美心理。因此中國寺廟建築融合了中國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 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軸線布局、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的建築群體。此 外,園林式建築格局的佛寺在中國也較普遍。這兩種藝術格局使中國寺院 既有典雅莊重的廟堂氣氛,又極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遠。
寺廟的第一道門叫三門,一般都是三 門並立,中間一大門,兩旁各一小門,以象 征「三解脫門」,即空門、天相門、天作門,也 有寫做「山門」的。
廟門內左右有鍾鼓樓,早晨敲鍾,傍晚 擊鼓,這就是「晨鍾暮鼓」,目的是為了警醒 塵世間的痴愚之人。山門後是天王殿,內供彌勒佛,殿的兩廂是四大天王,民間稱「四 大金剛」。
彌勒佛背面,是護法神韋馱。他面 對如來佛,手拿金剛寶杵。
過天王殿,中道 有銅鼎,再後就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的「大雄」是稱贊釋迦牟尼威 德至上的意思。
殿內供迦葉佛、如來佛和彌 勒佛,代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又叫「三 世佛」。有的殿中供阿彌陀佛、如來佛和葯 師佛,也稱「三世佛」。
阿彌陀佛為西方 「極樂世界」教主,藥師佛為東方「琉璃世 界」教主,如來佛前立著兩個弟子——阿難 和迦葉,左右兩邊是十八羅漢。大雄寶殿後有七佛殿,「七佛」是如來 佛以前的六代先佛加起來的合稱。
佛教供 七佛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歷史源遠流長。此外,還有菩薩殿,內供觀音、文殊、普 賢、地藏四位菩薩。
有的寺廟中還有五百羅 漢堂。寺廟最後是存放經書的藏經閣。
有的 藏經閣中,還有「轉輪藏」。轉輪藏上設有存 放經書的格子,可以轉動。
殿中有「***」,| 輪上刻有佛教的六字真言,轉一圈代表念 一次經。僧人和信徒為了表示自己虔誠,經 念得多,就去轉「***」,***轉動象徵著 「***常轉,自動不息」的意思。
就目前的情形來看,新修的寺廟已經越來越少了,主要是對古老寺廟的修繕、保護工作。
寺廟的修繕主要需遵循以下三點原則:
1、保存原來的建築形制古寺廟的形制包括原來的平面布局、造型、藝術風格等。
2、保持原來的建築結構古寺廟的結構主要反映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建築科學發展進程的標誌。3、保持原來的建築材料古寺廟中的建築材料都是根據不同的建築結構的需要而選用的。
寺院設計應該注意哪些?
1、殘疾人的問題 殘疾人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的弱者,在寺院設計的時候就必須照顧到這些人的交通問題。
2、關於設立交通環線的問題 在寺院設計時,我們必須設計交通環線,可以作為消防通道和緊急疏散道理。
3、交通路線與建築單體布置的協調問題
山門殿也稱三門殿,因寺院的大門,一般都是三門並立,一在二小,故稱三門殿。
殿內兩旁塑兩大金剛像,手持金剛杵,又名「執金剛」 第一重殿叫天王殿。殿中供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像後供韋馱天,面向北。東西兩旁供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提多羅托;南方增長天王毗琉璃;西方廣目天王毗留博叉;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
大雄寶殿即是正殿或稱大殿。大雄是稱贊釋迦牟尼佛威德高尚的意思。
釋迦牟尼佛像旁一般有兩位比丘立像,年老的名「迦葉尊者」,中年的名「阿難尊者」。 有的大殿中不是一尊佛像而是三尊佛像,這是根據大乘教理表示釋迦牟尼佛的三種不同的身。
中間一尊是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左邊一尊是報身佛「盧舍那佛」,右邊一尊是應身佛「釋迦牟尼佛」 又有的大殿中也是三尊佛,卻是代表中、東、西三方不同世界中的佛。中間一尊是釋迦牟尼佛,左邊是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琉璃光佛,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
三世佛旁邊有的各二位菩薩立像或坐像,在釋迦牟尼佛旁的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在藥師佛旁的是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在阿彌陀佛旁的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三世佛又有以過去、未來、現在為三世的。
中間是現在的釋迦牟尼佛,東邊是過去的迦葉佛,西邊是未來的彌勒佛。 有的大殿只供一尊毗盧佛。
凈土宗寺院可以在大殿中供阿彌陀佛或接引佛(阿彌陀佛立像) 有的寺院大殿供的是五尊佛。正中是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左手第一位是南方寶生佛,表福德,第二位是東方阿閦佛,表覺性;右手第一位是西方阿彌陀佛,表智慧,第二位是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業。
根據密宗的理論綜合說明佛的意義。 一般寺院的大殿兩側多奉有十八羅漢像。
正殿的佛像背後,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薩像,一般是觀世音像或者文殊、普賢、觀音三大士像,文殊騎獅,普賢騎六牙白象,觀音騎吼。 一般在大殿背後修海島,面北而設觀音像,立海島上。
觀音殿。有的供聖觀音,有的供十一面觀音,有的千手千眼觀音,有的 供四十八臂觀音。
地藏殿,供的是地藏菩薩,兩旁侍立閔長者父子。 伽藍殿。
大殿的東邊配殿一般是伽藍殿。伽藍是僧伽藍摩的省稱,意為眾園。
十八伽藍神。 祖師殿,在大殿西側,此種布局以禪宗寺院最常見。
羅漢堂,供奉五佰羅漢。 諸菩薩像。
供准提觀音等。
家庭種養七里香有什麼好處 七里香的風水作用與影響植物都是有靈性的,植物含五星,植物之間以及萬物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