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解題】 這首詩選自《樂府詩集》卷三十,屬相和歌辭中的平調曲。
《樂府解題》說這首古辭「言芳華不久,當努力為樂,無至老大乃傷悲也。」把「努力」理解為「努力為樂」,顯然是一種曲解。
漢代的五言古詩,許多是慨嘆年命短促、鼓吹及時行樂的。這首詩從整體構思看,主要意思是說時節變換得很快,光陰一去不返,因而勸人要珍惜青年時代,發奮努力,使自己有所作為。
其情感基調是積極向上的。 《樂府詩集》是宋代郭茂倩編的一部樂府詩總集,全書一百卷,分十二類。
上起漢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謠十餘首。除收入封建朝廷的樂章外,還保存了大量民間入樂的歌詞和文人創造的新樂府詩。
全書各類有總序,每曲有題解,對各種歌辭、曲詞的起源和發展,均有考訂。 【注評】 青青園中葵,朝(zhāo)露待日晞(xī)。
園;園圃,種蔬菜、花果、樹木的場所。葵:我國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有紫莖、白莖二種,以白莖為勝。大葉小花,花紫黃色。
朝露:清晨的露水.待:動詞,等待。日:太陽。
晞:曬乾。○描繪葵的形象。
托物起興。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陽春:溫暖的春天。布:動詞,這里是散布的意思。
德澤:恩惠。春天把陽光、雨露帶給萬物,因而說是一種恩惠。
萬物:大地上的各種生物。生光輝:形容萬物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樣子。
○對春天的禮贊。 常恐秋節至,焜(kǖn)黃華葉衰。
常:副詞,表示情況或時間的持續和一貫性。時常。
恐:動詞,擔心。秋節:秋季。
至:動詞,到。秋氣肅殺,萬物多因長成而趨於衰敗、死亡,故爾擔心。
焜黃:顏色衰敗的樣子。華:同「花」。
衰:衰老,衰敗。○由春而秋,植物完成一次生命過程。
不由得生出種種感觸。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百川:泛指所有的河流。
東:方位名詞用作動詞,表示朝東、向東的意思。海:大海。
何:疑問代詞,用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前,起修飾作用。常用來表示對時間、處所、事物的詢問。
時:名詞,時候。復:副詞,用在動詞前,表示『某種情況的再現。
可譯作「重新」「又」。西:方位名詞用作動詞,向西、朝西。
歸:動詞,回。這句意思是光陰像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
○由季節轉換聯想到日月不居。孔子說;逝者如斯,不舍晝夜。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少:少年時期。
壯:成年時期。合起來指人生命力旺盛的前半生。
努力:把力量盡量使出來。意即勤奮。
老大:指人生命力衰敗的時期。徒:副詞,表示動作的施行沒有取得成效一。
可譯為「空」。傷悲:悲傷。
○歸結為關於生命價值的感悟,情景動人。 【譯文】 園中有碧綠的葵菜, 露水將要被早晨的陽光曬乾。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灑滿了大地, 所有生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生機。 只擔心瑟瑟的秋天來到, 樹葉兒枯黃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千萬條大河奔騰著東流入大海, 什麼時候才能重西流? 人也一樣少年時不努力, 到老來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簡析】 這是一首詠嘆人生的歌。
唱人生而從園中葵起調,這在寫法上被稱作「托物起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園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葉片上滾動著露珠,在朝陽下閃著亮光,像一位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年。
詩人由園中葵的蓬勃生長推而廣之,寫到整個自然界,由於有春天的陽光、雨露,萬物都在閃耀著生命的光輝,到處是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四句,字面上是對春天的禮贊,實際上是借物比人,是對人生最寶貴的東西──青春的讚歌。
人生充滿青春活力的時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樣美好。這樣,在寫法上它同時又有比喻的意義,即所謂「興而比」。
自然界的時序不停交換,轉眼春去秋來,園中葵及萬物經歷了春生、夏長,到了秋天,它們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輝的葉子變得焦黃枯萎,喪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發而長大,而老死,也要經歷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
這是一個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則。詩人用「常恐秋節至」表達對「青春」稍縱即逝的珍惜,其中一個「恐」字,表現出人們對自然法則的無能為力,青春凋謝的不可避免。
接著又從時序的更替聯想到宇宙的無盡時間和無垠空間,時光像東逝的江河,一去不復返。由時間尺度來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後不能復生。
在這永恆的自然面前,人生豈不就像葉上的朝露一見太陽就被曬乾了嗎?豈不就像青青葵葉,一語秋風就枯黃凋謝了嗎?詩歌由對宇宙的探尋轉入對人生價值的思考,終於推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一發聾振聵的結論,結束全詩。這個推理的過程,字面上沒有寫出來,但讀者可循著詩人思維的軌跡,用自己的人生體驗來補足:自然界的萬物有一個春華秋實的過程,人生也有一個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過程;自然界的萬物只要有陽光雨露,秋天自能結實,人卻不同,沒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萬物經秋變衰,但卻實現了生命的價值,因而不足傷悲;人則不然,因「少壯不努力」而老無所成,豈不等於空走世間一趟。
調動讀者思考,無疑比代替讀者思考高明。正由於此,使這首詩。
將進酒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詩文解釋】 你難道沒有看見,洶涌奔騰的黃河之水,有如從天上傾瀉而來?它滾滾東去,奔向東海,永遠不會回還。
你難道沒有看見,在高堂上面對明鏡,深沉悲嘆那一頭白發?早晨還是滿頭青絲,傍晚卻變得如雪一般。因此,人生在世每逢得意之時,理應盡情歡樂,切莫讓金杯空對皎潔的明月。
既然老天造就了我這棟樑之材,就一定會有用武之地,即使散盡了千兩黃金,也會重新得到。烹羊宰牛姑且盡情享樂,今日相逢,我們真要乾杯三百。
岑夫子,丹丘生,請快喝不要停,我為你唱一首歌,請你們側耳為我細細聽。在鍾鼓齊鳴中享受豐美食物的豪華生活並不值得珍貴,但願永遠沉醉不願清醒。
自古以來那些聖賢無不感到孤獨寂寞,唯有寄情美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陳王曹植過去曾在平樂觀大擺酒宴,即使一斗酒價值十千也在所不惜,恣意暢飲。
主人啊,你為什麼說錢已經不多,快快去買酒來讓我們一起喝個夠。牽來名貴的五花馬,取出價錢昂貴的千金裘,統統用來換美酒,讓我們共同來消融這無窮無盡的萬古長愁! 【詩文賞析】 置酒會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懷才不遇」之際,於是乎對酒詩情,揮灑個淋漓盡致。
詩人的情感與文思在這一刻如同狂風暴雨勢不可擋;又如江河入海一瀉千里。 時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無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間青絲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個無法挽救的悲劇,能夠解憂的惟有金樽美酒。
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壯,哀而不傷,極憤慨而又極豪放。表是在感嘆人生易老,里則在感嘆懷才不遇。
理想的破滅是黑暗的社會造成的,詩人無力改變,於是把衝天的激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樂之舉,發泄不滿,排遣憂愁,反抗現實。 全篇大起大落,詩情忽翕忽張,由悲轉喜、轉狂放、轉激憤、再轉狂放,最後歸結於「萬古愁」,回應篇首,如大河奔流,縱橫捭闔,力能扛鼎。
全詩五音繁會,句式長短參差,氣象不凡。此篇如鬼斧神工,足以驚天地、泣鬼神,是詩仙李白的巔峰之作。
李白詠酒的詩篇極能表現他的個性,這類詩固然數長安放還以後所作思想內容更為深沉,藝術表現更為成熟。《將進酒》即其代表作。
《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曲調,題目意繹即「勸酒歌」,故古詞有「將進酒,乘大白」雲。作者這首「填之以申己意」(蕭士贇《分類補注李太白詩》)的名篇,約作於天寶十一載(752),他當時與友人岑勛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嘗登高飲宴(《酬岑勛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不以千里遙,命駕來相招。
中逢元丹丘,登嶺宴碧霄。對酒忽思我,長嘯臨清飆。」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蕭士贇)之際,於是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興詩情,來了一次淋漓盡致的發抒。
詩篇發端就是兩組排比長句,如挾天風海雨向讀者迎面撲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潁陽去黃河不遠,登高縱目,故藉以起興。
黃河源遠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如此壯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窮極,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語帶誇張。
上句寫大河之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之去,勢不可回。一漲一消,形成舒捲往復的詠嘆味,是短促的單句(如「黃河落天走東海」)所沒有的。
緊接著,「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說前二句為空間范疇的誇張,這二句則是時間范疇的誇張。
悲嘆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傷老大,卻說「高堂明鏡悲白發」,一種搔首顧影、徒呼奈何的情態宛如畫出。將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過程說成「朝」「暮」間事,把本來短暫的說得更短暫,與前兩句把本來壯浪的說得更壯浪,是「反向」的誇張。
於是,開篇的這組排比長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襯作用——以黃河的偉大永恆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這個開端可謂悲感已極,卻不墮纖弱,可說是巨人式的感傷,具有驚心動魄的藝術力量,同時也是由長句排比開篇的氣勢感造成的。
這種開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棄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宣城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沈德潛說:「此種格調,太白從心化出」,可見其頗具創造性。此詩兩作「君不見」的呼告(一般樂府詩只於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詩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強。
詩有所謂大開大闔者,此可謂大開。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悲感雖然不免,但悲觀卻非李白性分之所近。
在他看來,只要「人生得。
這是明代詩人金鑾的小令《沉醉東風》(憂旱)。
全文:
我則見赤焰焰長空噴火,怎能夠白茫茫平地生波⑴?望一番雲雨來,空幾個雷霆過,只落得焦煿煿煮海煎河⑵。料著這露水珠兒有幾多,也難與俺相如救渴⑶。
注釋:
⑴白茫茫平地生波:乾旱的土地出現大片的水。
⑵焦煿煿:火燒乾燥的樣子。
⑶也難與俺相如救渴:也難給我司馬相如解渴。相如,漢代文學家司馬相如,傳說他有消渴病(糖尿病)。
作品簡析:
這首小令描寫了烈日當空所造成的旱災。曲子通過對乾打雷不下雨的天氣的埋怨,表達了盼雨的急切心情,反映出對勞動人民疾苦的同情。眼看莊稼就要曬死,「望一番雲雨來」,卻不料「空幾個雷霆過」,從希望到失望,深刻地傳達了勞動人民心理的痛苦。
小令的最後兩句「料著這露水珠兒有幾多,也難與俺相如救渴」,一方面說明一般的雨不足以緩解旱情,因為乾旱已久,旱情嚴重;另方面則似乎更進一步由自然現象引申到社會現象,表現出一種憂國憂民的意識。
(請採納)
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這首詩選自《樂府詩集》卷三十,屬相和歌辭中的平調曲。
《樂府解題》說這首古辭「言芳華不久,當努力為樂,無至老大乃傷悲也。」把「努力」理解為「努力為樂」,顯然是一種曲解。
漢代的五言古詩,許多是慨嘆年命短促、鼓吹及時行樂的。這首詩從整體構思看,主要意思是說時節變換得很快,光陰一去不返,因而勸人要珍惜青年時代,發奮努力,使自己有所作為。
其情感基調是積極向上的。 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向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氏父子三人是三國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合稱三曹,為中國文學史留下了許多不朽篇章,曹植的「七步詩」更是一段佳話,其意義已不在是此詩本身價值,它包含了深邃的政治內含,成了久遠的歷史長河中為了爭奪地位、權力、財產兄弟反目手足相殘的一種寫照。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勿用說,這是曹植向其兄曹丕的控訴書。
是呀,曹植確是曹丕的勁敵,他曾獲其父曹操的特別喜愛,曹操也曾一度欲廢曹丕而立其為王太子,得曹丕之忌恨也是情理之中事。在曹植十幾歲的時期,曹操看到曹植的文章就很有點兒懷疑,認為是曹植請人代寫的,而曹植請父親當面測試,經過幾翻面試,曹植的確「出口成文,下筆成章。
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對,曹植真得就被立為太子了,曹丕與其弟曹植的斗爭也就從這時代開始了。 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曹丕都來送行,臨別,曹植高聲朗讀了為曹操歌功頌德的拍馬文章,大家十分贊賞,而曹丕淚流滿面的向父親送別,很讓曹操感動,也掉下淚來,這一小小的舉動拉近了曹丕與父親的距離,加深了父子感情,看來父子親情之間需要的是感情,而非馬屁 的。
《出塞》1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題解: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
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
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
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家庭種養七里香有什麼好處 七里香的風水作用與影響植物都是有靈性的,植物含五星,植物之間以及萬物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