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無所謂從哪裡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命若琴弦》告訴我:這就是人生。
史鐵生先生筆下的《命若琴弦》的開頭如是描述:「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後,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像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每人帶一把三弦琴,說書為生。」
一個簡潔的開頭,卻充滿了思考性和哲理性。在文章的開頭,故事已經成形:兩個瞎子,一老一少,穿梭在群山之中,每人帶一把三弦琴,說書為生。
他們一前一後走在迂迴的山路上,也一前一後走在人生的崎嶇小道上。一前一後,小瞎子正沿著老瞎子的腳印向前走!在野羊坳,小瞎子重演了老瞎子曾經的傷痛:一個受到命運不公對待的有生理缺陷的人未必就能得到命運的同情,他們所謂的愛情也只是曇花一現,註定是一個悲劇——蘭秀兒最後嫁給了別人。
而老瞎子也經歷了他師傅曾經經歷過的被崩斷心弦的痛苦時刻:苦苦堅持彈斷一千根琴弦,取出治盲藥方,為的就是看一眼這個他從沒見過的世界,可是事實是殘酷的,說了一輩子的書,最後才發現那治盲藥方原來是一張白紙,但同時他深深地體會到了他師傅曾經的良苦用心——「咱這命就在這幾根琴弦上」。於是,我們看到的是:老瞎子踩著老老瞎子的腳印,小瞎子又踩著老瞎子的腳印,小小瞎子又踩著小瞎子的腳印,就這樣一步一步的走下去。
於此,我們不得不稱贊構思的巧妙,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瞎子的一生,許許多多瞎子的宿命,現實的殘酷與命運的無奈。「幹嘛咱們是瞎子!」「就因為咱們是瞎子。」
師徒的簡短話語摻揉了多少心酸與無奈。對於他們是瞎子的事實,他們能做的就是接受它。
至於怎麼來接受已成為事實的事實就得看你怎麼看,怎麼想,怎麼選了。「一根琴弦需要兩個點才能拉緊。
心弦一也需要兩個點——一頭是追求,一頭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間這緊綳綳的過程上彈響心曲。」這時就看你願不願意為自己的心弦設定兩個端點了。
目的本來沒有,這需要我們來虛設。「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麼拉緊;拉不緊就彈不響」。
如果目的不明確,心弦就拉不緊,那麼心曲又如何奏響呢?其實,人生就是如此。在人的一生之中,摻揉了許許多多的無奈與痛苦,在人力無法改變的時候,我們如何堅強的走下去呢?那就必須找到支撐我們走下去的動力,也就是如何將心弦綳緊,因為只有彈唱出熱情、充滿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們即使在無奈與痛苦的時期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也許有人說,虛設的目的又有什麼意義呢?也許我們一輩子也不可能實現,到頭來也是一場空,也許只能像老瞎子那樣傷心與失望。是的,當老瞎子發現那治盲藥方原來只是一張白紙的時候,突然地他那黑暗的世界,他那隻靠想像描繪出來的世界山崩地裂,把他那五十年來綳得緊緊的心弦一下子震斷了。
可是,這就意味著他的這一生就沒有意義了嗎?不是的,雖然他最終也不能睜開眼看一眼這個彩色的世界,但是他也不是白活的。當他穿梭於大山為村民們說書的時候,不僅「給寂寞的山村帶來了歡樂」,同時「這也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身上的疲勞和心裡的孤寂全忘卻」。
確實,正是「他的一輩子都被那虛設的目的拉緊,於是生活中叮叮噹噹才有了生氣」。「重要的是從那綳緊的過程中得到歡樂」。
當我們站在生死邊緣的時候,回想這一生,也許你們會認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勞碌一生不知為何。但是你們能知道你們曾經體會過什麼,得到了什麼,也許是痛苦,也許是歡樂,是感動,是溫暖,能知道你們能為在世的人們留下了什麼,也許是你的音容笑貌,也許是你的幫助、撒下的溫暖,那就已經足夠了。
「無所謂從哪裡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彈好了就夠了」。這時,不禁令我們想到:其實瞎子的瞎與各人自身的弱點是多麼的相似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與無奈,重點在於你是怎麼對待它,怎麼使你的不幸在心弦奏出的樂曲中淡化。
在瞎子黑暗的世界裡充滿了未知,但也充滿了幻想。我們剛出生的時候,不也是一無所知的嗎?那我們是怎樣在我們人生的白紙上描繪出自己的世界的呢?「其實人人都是根據自己的所知猜測著無窮的未知,以自己的感情勾畫出世界。
每個人的世界就都不同」。盲區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只是站在原地不敢也不願意向前踏出一步,只能局限於眼前的黑暗——描繪出來的也只能是黑點,只是在原地害怕與失望。
已成為事實的事實,害怕與失望、抱怨又能改變什麼呢?我們能做的就是將心弦兩端的點設好,將心弦綳緊,奏出屬於你自己的生命獨特之曲。這樣才能在黑暗中、在絕望中,找到指明燈,找到動力,帶領我們走出黑暗、走出絕望,繼續生命之途。
記得有人跟我說過:其實人生就是一個圓,從起點出發,最終還是回到原點。當你一出生,你的圓就開始畫了;也許有的人畫的圓很大,也許有的人畫的圓很小,但這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在這個過程中你到底圈住了什麼,這也是個人獨特的地方。
怎麼才能圈住屬於你的精彩呢?也許我們可以在某一線段(人生的某一時期)設置兩個端點,完成一個再接著另一個,也許這樣我。
老瞎子的師傅在臨終前告訴他有一張復明藥方,但非要彈斷一千根琴弦,否則就不靈。這張藥方支撐著老瞎子走過了七十多個春夏秋冬,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標就是將一千根琴弦彈斷,以圖看到世界一眼。後來,老瞎子發現復明藥方不過白紙一張,復明計劃失敗,他千方百計找到小瞎子,對他說:「是我記錯了,是一千二百根,師傅記錯了,記住,是一千二百根!」老瞎子知道,這一千二百根琴弦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小瞎子的生命。他們的生命就寄託在脆弱的琴弦上,這是否是一個玩笑!琴弦脆弱但有韌性,人的生命也應該如此吧!
作者為老瞎子和小瞎子設計了一個人生的目標,可卻又不讓他們去實現。因為實現,等於破滅。老瞎子找到藥方,發現只是一張白紙的時候,才明白師傅的良苦用心。可破滅,終究還是破滅,它不可能回到從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生活的熱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怎麼讓小瞎子堅強地活下去。他應該做到了,因為小瞎子相信了。這時,老瞎子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一)「命若琴弦」,在文中的意思是,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拉緊了,是指要給自己樹立一個活下去的理由,一個美好的目標,如彈夠一千根琴弦,取出藥方治眼,就可以見到了光明。為了見到光明,這一生就好好彈夠一千根琴弦。有了這目標或希望,瞎眼人才能活下去。彈好了就夠了,是指即使希望落空,治不好眼睛,但只要活下去,就行了。師傅還有一個莊嚴的使命,即是把這個希望傳承給下一代。
(二)我們普通的人們,也會遭遇另外的打擊或災難,在重大的危機災難面前,也要給自己樹立一個美好的願望或美好的目標,用這個希望或目標激勵自己堅強地活下去,即使明知這個目標不能實現,也要給下一代人樹立希望,讓他們繼續努力奮斗下去,勇敢堅強地活下去。
短篇小說《命若琴弦》是史鐵生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作品描述的是雙目失明的說書藝人坎坷而又生動多彩的命運。作家史鐵生以其獨特的生命體驗為路標,解讀了生命的密碼。
《命若琴弦》的主人公是一老一少兩個瞎子。老瞎子七十歲,小瞎子才十七。他們每人一把三弦琴,依一支盲杖,翻山越嶺,走鄉過村,靠彈唱說書為生。 「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後」,小說開頭的第一句話便為整篇小說定下了悲劇的基調,讓你感覺到一種直逼心底的生命的沉重與無奈。然而,一老一少兩個人心裡卻滿懷著激情和夢想。老瞎子從二十歲起就有一個執著的信念:一根一根真正彈斷一千根琴弦。因為真正彈斷一千根琴弦後,才能從琴槽中取出師父臨終留給他的藥方,憑它抓到治好眼病的良葯。為著這樣的一個樸素而足以改變自己生命顏色的願望,老瞎子已經情真意切地彈奏了五十年,第一千根斷弦即將出現。與老瞎子相比,小瞎子對世界和人生則有更多的憧憬和嚮往,永遠令他著迷的神奇的電匣子、遙遠的地方和稀奇古怪的事物使他幻想不斷、還有那曲折的油狼(游廊)……在野羊坳,他還喜歡上了甜美清秀的女孩子蘭秀兒,青春的躁動在血液里奔騰跳躍,讓我們感受到了小瞎子可愛和濃密的生活詩意。
然而真實的命運總是殘酷的。當老瞎子終於彈斷一千根琴弦,虔誠地從琴槽里取出師父的藥方時,發現竟然是一張無字白紙,他幾乎崩潰了,「老瞎子面容也憔悴,呼吸也孱弱,嗓子也沙啞了,完全變了一個人」。追求光明的理想破滅了,他的精神受到樂毀滅性打擊,那種絕望的心情我們是可以想像的。「老瞎子在一個小客店裡住了很久,覺得身體里的一切都在熄滅。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彈也不唱,一天天迅速地衰老。」然而,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言人的「生命就像在非常嚴肅的場合的一場游戲,在所有生命都必將終結的陰影下,它頑強地生長,渴望著超越」。人之所以偉大就在於他要在無法超越之中獲得超越,要絕處逢生。絕望中的老瞎子「想起他師父臨終時的情景。他師父把那張自己沒用上的藥方封進他的琴槽。『您別死,再活幾年,您就能睜眼看一回了。』說這話時他還是個孩子,他師父久久不言語,最後說:『記住,人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不錯,那意思就是說:目的本來沒有」。一句「彈好了就夠了」是多麼重要的暗示。老瞎子此刻「才弄懂了他師父當年對他說的話———咱的命就在這琴弦上」,他終於體會到了當年師父的「久久不言語」所承載的重量,正是這虛設的目的支撐著他「真正地彈斷」那一千根琴弦。「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興緻勃勃的翻山、趕路、彈琴,乃至心焦、憂慮都是多麼歡樂!那時有個東西把心弦扯緊,雖然那東西原是虛設」,「真正地彈斷」每一根琴弦的過程就是生命的意義。
此時的小瞎子因心愛姑娘的出嫁而對活著徹底心灰意冷,他開始意識到了人生的悲情與無望,年少無憂走到了盡頭。當老瞎子在深山裡找到陷入絕望的小瞎子時,「小瞎子正跌倒在雪地里,一動不動,想那麼等死。老瞎子懂得那絕不是裝出來的悲衰。」於是,兩位孤苦的瞎子在莽莽蒼蒼的群山中,演繹了一場凄美、感人的人生劇。老瞎子要像他師傅一樣,要為他的徒弟小瞎子指明這條超越之路。老瞎子告訴小瞎子復明藥方的葯引子, 「記住,得彈斷一千二百根」。「是一千二,我沒彈夠,我記成了一千。」老瞎子最後把那張無字的白紙又封在了小瞎子的琴槽里,讓小瞎子「永遠扯緊歡跳的琴弦」。
當小說結尾再次出現「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後,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攢動,匆匆忙忙,像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這樣的描述時,我們看到的不再是悲涼,而是堅韌的毅力、對生命過程執著的追求和美好的期盼,是強烈的生存動力。正如史鐵生自己所說: 「生命的價值就在於你能夠鎮靜而又激動地欣賞這過程的美麗和悲壯。……從不屈獲得驕傲,從苦難提取幸福,從虛無創造意義」!
[1]「無所謂從哪裡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命若琴弦》告訴我:這就是人生。
史鐵生先生筆下的《命若琴弦》的開頭如是描述:「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後,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像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每人帶一把三弦琴,說書為生。」
一個簡潔的開頭,卻充滿了思考性和哲理性。在文章的開頭,故事已經成形:兩個瞎子,一老一少,穿梭在群山之中,每人帶一把三弦琴,說書為生。
他們一前一後走在迂迴的山路上,也一前一後走在人生的崎嶇小道上。一前一後,小瞎子正沿著老瞎子的腳印向前走!在野羊坳,小瞎子重演了老瞎子曾經的傷痛:一個受到命運不公對待的有生理缺陷的人未必就能得到命運的同情,他們所謂的愛情也只是曇花一現,註定是一個悲劇——蘭秀兒最後嫁給了別人。
而老瞎子也經歷了他師傅曾經經歷過的被崩斷心弦的痛苦時刻:苦苦堅持彈斷一千根琴弦,取出治盲藥方,為的就是看一眼這個他從沒見過的世界,可是事實是殘酷的,說了一輩子的書,最後才發現那治盲藥方原來是一張白紙,但同時他深深地體會到了他師傅曾經的良苦用心——「咱這命就在這幾根琴弦上」。於是,我們看到的是:老瞎子踩著老老瞎子的腳印,小瞎子又踩著老瞎子的腳印,小小瞎子又踩著小瞎子的腳印,就這樣一步一步的走下去。
於此,我們不得不稱贊構思的巧妙,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瞎子的一生,許許多多瞎子的宿命,現實的殘酷與命運的無奈。「幹嘛咱們是瞎子!」「就因為咱們是瞎子。」
師徒的簡短話語摻揉了多少心酸與無奈。對於他們是瞎子的事實,他們能做的就是接受它。
至於怎麼來接受已成為事實的事實就得看你怎麼看,怎麼想,怎麼選了。「一根琴弦需要兩個點才能拉緊。
心弦一也需要兩個點——一頭是追求,一頭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間這緊綳綳的過程上彈響心曲。」這時就看你願不願意為自己的心弦設定兩個端點了。
目的本來沒有,這需要我們來虛設。「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麼拉緊;拉不緊就彈不響」。
如果目的不明確,心弦就拉不緊,那麼心曲又如何奏響呢?其實,人生就是如此。在人的一生之中,摻揉了許許多多的無奈與痛苦,在人力無法改變的時候,我們如何堅強的走下去呢?那就必須找到支撐我們走下去的動力,也就是如何將心弦綳緊,因為只有彈唱出熱情、充滿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們即使在無奈與痛苦的時期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也許有人說,虛設的目的又有什麼意義呢?也許我們一輩子也不可能實現,到頭來也是一場空,也許只能像老瞎子那樣傷心與失望。是的,當老瞎子發現那治盲藥方原來只是一張白紙的時候,突然地他那黑暗的世界,他那隻靠想像描繪出來的世界山崩地裂,把他那五十年來綳得緊緊的心弦一下子震斷了。
可是,這就意味著他的這一生就沒有意義了嗎?不是的,雖然他最終也不能睜開眼看一眼這個彩色的世界,但是他也不是白活的。當他穿梭於大山為村民們說書的時候,不僅「給寂寞的山村帶來了歡樂」,同時「這也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身上的疲勞和心裡的孤寂全忘卻」。
確實,正是「他的一輩子都被那虛設的目的拉緊,於是生活中叮叮噹噹才有了生氣」。「重要的是從那綳緊的過程中得到歡樂」。
當我們站在生死邊緣的時候,回想這一生,也許你們會認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勞碌一生不知為何。但是你們能知道你們曾經體會過什麼,得到了什麼,也許是痛苦,也許是歡樂,是感動,是溫暖,能知道你們能為在世的人們留下了什麼,也許是你的音容笑貌,也許是你的幫助、撒下的溫暖,那就已經足夠了。
「無所謂從哪裡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彈好了就夠了」。這時,不禁令我們想到:其實瞎子的瞎與各人自身的弱點是多麼的相似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與無奈,重點在於你是怎麼對待它,怎麼使你的不幸在心弦奏出的樂曲中淡化。
在瞎子黑暗的世界裡充滿了未知,但也充滿了幻想。我們剛出生的時候,不也是一無所知的嗎?那我們是怎樣在我們人生的白紙上描繪出自己的世界的呢?「其實人人都是根據自己的所知猜測著無窮的未知,以自己的感情勾畫出世界。
每個人的世界就都不同」。盲區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只是站在原地不敢也不願意向前踏出一步,只能局限於眼前的黑暗——描繪出來的也只能是黑點,只是在原地害怕與失望。
已成為事實的事實,害怕與失望、抱怨又能改變什麼呢?我們能做的就是將心弦兩端的點設好,將心弦綳緊,奏出屬於你自己的生命獨特之曲。這樣才能在黑暗中、在絕望中,找到指明燈,找到動力,帶領我們走出黑暗、走出絕望,繼續生命之途。
記得有人跟我說過:其實人生就是一個圓,從起點出發,最終還是回到原點。當你一出生,你的圓就開始畫了;也許有的人畫的圓很大,也許有的人畫的圓很小,但這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在這個過程中你到底圈住了什麼,這也是個人獨特的地方。
怎麼才能圈住屬於你的精彩呢?也許我們可以在某一線段(人生的某一時期)設置兩個端點,完成一個再接著另一個,也許這樣我。
[轉--《命若琴弦》讀後感]轉--《命若琴弦》讀後感2011-02-27 01:52轉--《命若琴弦》讀後感一個作家,首先他是人,一個完整的人,哪怕有身體的缺陷,轉--《命若琴弦》讀後感。
作家對於讀者,呈現於文字背後而見,清晰而又模糊。對於史鐵生,我更多了一份猜想。
閱讀史鐵生的作品,是閱讀他本人。我再沒見過第二個如此將自己融於作品的人。
閱讀他的作品,是在進行一項神聖的精神洗禮;而閱讀他本人,那是在接受一個人間奇跡。史鐵生,讓我自覺不自覺地參與了他的理想世界。
對於身殘的史鐵生,開始並沒有志堅。曾經千方百計尋找自殺機會的史鐵生,不會想到今天已獲得如此多人的認可。
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為它為活著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選擇了寫作,寫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
可以說,他是被生活逼上文學道路的,可他卻比比別人走得更遠,因為人的殘缺證明了神的完美。因為身殘,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機會;因為身殘,他更多地關注人的精神;因為身殘,他更懂得了人的生存境地;因為身殘,他…所有這些,為他鑄就了長遠的文學道路,而且越走越遠。
讀完史鐵生的《命若琴弦》,我更加知道為自己找到生活的理由是多麼重要。老瞎子的師傅在臨終前告訴他有一張復明藥方,但非要彈斷一千根琴弦,否則就不靈。
這張藥方支撐著老瞎子走過了七十多個春夏秋冬,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標就是將一千根琴弦彈斷,以圖看到世界一眼。後來,老瞎子發現復明藥方不過白紙一張,復明計劃失敗,他千方百計找到小瞎子,對他說:"是我記錯了,是一千二百根,師傅記錯了,記住,是一千二百根!"老瞎子知道,這一千二百根琴弦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小瞎子的生命。他們的生命就寄託在脆弱的琴弦上,這是否是一個玩笑!琴弦脆弱但有韌性,人的生命也應該如此吧!作者為老瞎子和小瞎子設計了一個人生的目標,可卻又不讓他們去實現。
因為實現,等於破滅。老瞎子找到藥方,發現只是一張白紙的時候,才明白師傅的良苦用心。
可破滅,終究還是破滅,它不可能回到從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生活的熱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怎麼讓小瞎子堅強地活下去。他應該做到了,因為小瞎子相信了。
這時,老瞎子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讀後感《轉--《命若琴弦》讀後感》。在讀史鐵生之時,常會使我們想到加繆。
加繆認為荒謬是人與世界之間聯系的唯一紐帶,荒謬是不可能被消除的,人只能帶著裂痕生活。但是人必須超越荒謬,在荒謬的生活中獲得意義。
史鐵生也是這樣。他意識到人生的困境和殘缺,卻將它們看作獲得生命意義的題中應有之義。
如果沒有孤獨,愛就失去了意義;如果沒有慾望的痛苦,就得不到實現慾望的歡樂;如果人永遠不死,那麼人就像波伏娃的名著《人皆有死》中那個死不了的福斯卡那樣,變得乏味透頂。生命的殘缺,人生的虛無狀態,反而為人戰勝自己,超越困境和證明存在的意義敞開了可能性空間。
人的生存是荒謬的,沒有任何理由,但在一個理想主義者看來,必須賦予它以意義,必須有東西證明它的意義。"只有人才把怎樣活著看得比活著本身更要緊,只有人在頑固地追問並要求著生存的意義。
"(《康復文本斷想》)對生存意義的追問,是人文精神的骨髓所在,也是人區別與動物的主要標誌。人必須選擇一種東西作為生存意義的證明。
史鐵生選擇的是寫作。但是,寫作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存在?若作為一種生存的目的,作為一種具體的,功利的目標,那麼人就會被寫作囚禁起來,就會失去生存的意義本身。
而在史鐵生看來,寫作無非是一種生命的存在方式,一種意義的證明,"只是因為我活著,我才不得不寫作。"(《我與地壇》)這又讓我想起余華的《活著》。
余華說:"活著就是為了活著。"這不是一種行屍走肉的混日子,而是一種生存哲學。
余華深刻地認識到中國人們生存的苦難,作為什麼也反抗不了的最下層的勞苦大眾,也許為了活著而活著是最明智的人生選擇。史鐵生和余華當然有很大的不同,史鐵生認為人要把活著看得比活著本身更要緊。
畢竟,史鐵生是理想主義者,而余華是理性反叛者。但兩人都在頑固地追問並要求著生存的意義。
因為殘缺,完美才得以顯現。史鐵生意識到: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殘疾。
人生而就有缺陷,問題,不可能完美。對於很多人的精神缺陷,身體缺陷又算得了什麼呢?史鐵生是理想主義者,因此他要用文學去彌補人們的精神缺陷。
有的把史鐵生的創作分為兩個階段:1985年之前寫的是殘疾的人,之後寫的是人的殘疾,人的缺陷和問題。史鐵生用自己的心靈營造了一個巨大而無垠的精神空間,讓無數的人在此遨遊,得到精神的洗滌和錘煉。
在為自己找到活著的理由之後,史鐵生在為別人尋找活著的理由。史鐵生當然算得上是經歷過絕境了,絕境從來是這樣,要麼把人徹底擊垮,要麼使人歸於寧靜。
史鐵生屬於後者。我們在史鐵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激情,也時時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寧靜。
所謂"寧靜以致遠",史鐵生並不是在吶喊,而是在剖析,在闡釋,為了生活。"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人生就是一條漫長的河流。
你也可。
一個作家,首先他是人,一個完整的人,哪怕有身體的缺陷。
作家對於讀者,呈現於文字背後而見,清晰而又模糊。對於史鐵生,我更多了一份猜想。
閱讀史鐵生的作品,是閱讀他本人。我再沒見過第二個如此將自己融於作品的人。
閱讀他的作品,是在進行一項神聖的精神洗禮;而閱讀他本人,那是在接受一個人間奇跡。史鐵生,讓我自覺不自覺地參與了他的理想世界。
對於身殘的史鐵生,開始並沒有志堅。曾經千方百計尋找自殺機會的史鐵生,不會想到今天已獲得如此多人的認可。
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為它為活著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選擇了寫作,寫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
可以說,他是被生活逼上文學道路的,可他卻比比別人走得更遠,因為人的殘缺證明了神的完美。因為身殘,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機會;因為身殘,他更多地關注人的精神;因為身殘,他更懂得了人的生存境地;因為身殘,他……所有這些,為他鑄就了長遠的文學道路,而且越走越遠。
讀完史鐵生的《命若琴弦》,我更加知道為自己找到生活的理由是多麼重要。老瞎子的師傅在臨終前告訴他有一張復明藥方,但非要彈斷一千根琴弦,否則就不靈。
這張藥方支撐著老瞎子走過了七十多個春夏秋冬,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標就是將一千根琴弦彈斷,以圖看到世界一眼。後來,老瞎子發現復明藥方不過白紙一張,復明計劃失敗,他千方百計找到小瞎子,對他說:「是我記錯了,是一千二百根,師傅記錯了,記住,是一千二百根!」老瞎子知道,這一千二百根琴弦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小瞎子的生命。他們的生命就寄託在脆弱的琴弦上,這是否是一個玩笑!琴弦脆弱但有韌性,人的生命也應該如此吧! 作者為老瞎子和小瞎子設計了一個人生的目標,可卻又不讓他們去實現。
因為實現,等於破滅。老瞎子找到藥方,發現只是一張白紙的時候,才明白師傅的良苦用心。
可破滅,終究還是破滅,它不可能回到從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生活的熱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怎麼讓小瞎子堅強地活下去。他應該做到了,因為小瞎子相信了。
這時,老瞎子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在讀史鐵生之時,常會使我們想到加繆。
加繆認為荒謬是人與世界之間聯系的唯一紐帶,荒謬是不可能被消除的,人只能帶著裂痕生活。但是人必須超越荒謬,在荒謬的生活中獲得意義。
史鐵生也是這樣。他意識到人生的困境和殘缺,卻將它們看作獲得生命意義的題中應有之義。
如果沒有孤獨,愛就失去了意義;如果沒有慾望的痛苦,就得不到實現慾望的歡樂;如果人永遠不死,那麼人就像波伏娃的名著《人皆有死》中那個死不了的福斯卡那樣,變得乏味透頂。生命的殘缺,人生的虛無狀態,反而為人戰勝自己,超越困境和證明存在的意義敞開了可能性空間。
人的生存是荒謬的,沒有任何理由,但在一個理想主義者看來,必須賦予它以意義,必須有東西證明它的意義。「只有人才把怎樣活著看得比活著本身更要緊,只有人在頑固地追問並要求著生存的意義。」
(《康復文本斷想》)對生存意義的追問,是人文精神的骨髓所在,也是人區別與動物的主要標誌。人必須選擇一種東西作為生存意義的證明。
史鐵生選擇的是寫作。但是,寫作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存在?若作為一種生存的目的,作為一種具體的,功利的目標,那麼人就會被寫作囚禁起來,就會失去生存的意義本身。
而在史鐵生看來,寫作無非是一種生命的存在方式,一種意義的證明,「只是因為我活著,我才不得不寫作。」(《我與地壇》) 這又讓我想起余華的《活著》。
余華說:「活著就是為了活著。」這不是一種行屍走肉的混日子,而是一種生存哲學。
余華深刻地認識到中國人們生存的苦難,作為什麼也反抗不了的最下層的勞苦大眾,也許為了活著而活著是最明智的人生選擇。史鐵生和余華當然有很大的不同,史鐵生認為人要把活著看得比活著本身更要緊。
畢竟,史鐵生是理想主義者,而余華是理性反叛者。但兩人都在頑固地追問並要求著生存的意義。
因為殘缺,完美才得以顯現。史鐵生意識到: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殘疾。
人生而就有缺陷,問題,不可能完美。對於很多人的精神缺陷,身體缺陷又算得了什麼呢?史鐵生是理想主義者,因此他要用文學去彌補人們的精神缺陷。
有的評論家把史鐵生的創作分為兩個階段:1985年之前寫的是殘疾的人,之後寫的是人的殘疾,人的缺陷和問題。史鐵生用自己的心靈營造了一個巨大而無垠的精神空間,讓無數的人在此遨遊,得到精神的洗滌和錘煉。
在為自己找到活著的理由之後,史鐵生在為別人尋找活著的理由。史鐵生當然算得上是經歷過絕境了,絕境從來是這樣,要麼把人徹底擊垮,要麼使人歸於寧靜。
史鐵生屬於後者。我們在史鐵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激情,也時時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寧靜。
所謂「寧靜以致遠」,史鐵生並不是在吶喊,而是在剖析,在闡釋,為了生活。 「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 」(《命若琴弦》)人生就是一條漫長的河流。
你也可能會是老瞎子。這時候你會怎麼辦? 我只是想說說我自己的看法而已。
下一篇
家庭種養七里香有什麼好處 七里香的風水作用與影響植物都是有靈性的,植物含五星,植物之間以及萬物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