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慢,緩慢。
《孔雀東南飛》:「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
譯文:不是我織布織的慢,是你家的媳婦太難做
2、遲疑,猶豫。
杜甫《垂老別》詩:「憶昔少壯日,遲徊竟長嘆。」
譯文:想以前少壯年華國泰民安,竟不免猶豫,長吁短嘆。
3、晚。
《戰國策·亡羊補牢》:「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譯文:在一些羊逃跑之後,立即去補修羊圈,也還不算太晚。
4、長久
《詩·商頌·長發》:「昭假遲遲,上帝是祗,帝命式於九圍。」
譯文:久久不息禱告神明,敬奉上帝一片至誠,上帝命他九州執政。
擴展資料:
文言版《說文解字》:遲,徐行也。從辵,犀聲。
白話版《說文解字》:遲,緩緩行進。字形採用「辵」作邊旁,採用「犀」作聲旁。
相關辭彙解釋:
1、遲到[chí dào]
到得比規定的時間晚。
2、遲早[chí zǎo]
或早或晚;早晚:他遲早會來的。
3、遲暮[chí mù]
天快黑的時候;傍晚:到達目的地已是遲暮時分。
4、遲疑[chí yí]
拿不定主意;猶豫:遲疑不決。
5、推遲[tuī chí]
把預定時間向後改動:推遲婚期。
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指的是:吸取別人的長處和優點,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或者是用自己的優點來彌補自己的缺點, 也泛指在同類事物中吸取這個的長處來彌補那個的短處。
例如在曹禺《王昭君》第三幕中就說到:「取長補短,使兩家百姓歡樂富足,這就是我們的體面。」《整頓黨的作風》一書中也曾經提到過:外來幹部和本地幹部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必須互相取長補短,才能有進步。
擴展資料:
歷史小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叫孟子的人。他是我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很受人們的尊敬。無論人們有什麼困難,有什麼不懂的,都去向他請教。他會給人們提供好的建議,從而幫助人們排憂解難。
當時的滕國是個非常弱小的國家,很多大國都想欺侮它。滕國實在沒有辦法,只好去尋求大國的保護。滕文公覺得一味讓大國保護也不是長久之計,只有讓滕國真正富強起來,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他就和大臣們商量這件事,卻一直沒有想出一個令人滿意的辦法。
後來,滕文公從楚國路經宋國時會見孟子。孟子給他講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勵他要以堯舜之道治理天下。孟子首先勉勵滕文公,要想使國家真正富強,就必須實行仁政。現在的滕國,如果把長的地方去掉,然後補到短的地方,滕國肯定能變得富裕強大。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取長補短
家庭種養七里香有什麼好處 七里香的風水作用與影響植物都是有靈性的,植物含五星,植物之間以及萬物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