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呈不規則形,外城牆周長 6。
13公里。佔地總面積約1萬多平方米。
古城內由內城牆分隔成 九個城區,一、二、四、八城區已辟為耕地多年,但其城牆痕跡尚可辨 認;三、五、七、九城區部分被辟為耕地,部分在柞樹林中。六城區在柞 樹林中,保存完整。
九城區北城牆中段有一城門,寬14米,保存完整。 七城區(亦稱「中心方城」)呈方形,周長490米。
南城牆偏東部有一城 門,寬4米。四面城牆中部各有一座馬面(現存三座),高出城牆 0。
5〜1。2米,城的四角各有一座轉角樓,高出城牆1。
8〜2。 5米。
七城 區城牆高大、寬厚,為掘土堆砌,牆高4米,基寬15米,頂寬3米,牆外 有護城壕,深3米,上口寬15米,底口寬3。 5米。
鳳林古城大部分面積 被辟為耕地,文物裸露較多。採集到石斧、石磨盤、穿孔石刀、石戶、玉 斧、瑪瑙石珠、陶罐、陶碗、陶紡輪、陶網墜、陶豆、陶缽、雙耳銅斧、銅鈴 等文物。
1994年秋季,經省文博處在此城發掘約280平方米,出土了 石器、玉器、骨器、鐵器、銅器、陶器等文物280餘件。 鳳林古城是漢魏 時期遺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黑龍江古代歷史上的第三大城。
漢魏洛陽故城,是中國公元1至6世紀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個王朝的都城。位於今洛陽市區城東15公里偃師、孟津相鄰處的伊洛平原中心地區,北依邙山,南逾洛水,東據虎牢關,西控函谷關。它的城市規模在北魏時達到最大,分為宮城、內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外郭城長、寬約10公里,面積約100平方公里1。西周初周公營建洛邑,在此築城,稱成周。因城在洛水之北,東周時稱洛陽。秦為三川郡。西漢劉邦初都於此,後遷關中。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在此定都,改洛陽為雒陽。其後曹魏定都時復改為洛陽。西晉亦以此為都。北魏孝文帝十八年(494年)自平城遷都於此。隋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在今洛陽市區處建東京城,故城遂淪為廢墟。因該地在漢魏兩代最為繁盛,故史稱漢魏洛陽故城。漢魏洛陽故城前後延續使用近1600年。周漢晉魏風雲際會,50餘位帝王之家,是中國古代到中世紀的社會形態及文化形態轉變的重要時期。羅馬帝國與古中國的僅有4次交往,有3次都是來到了漢魏洛陽故城中,這座城市見證了中西方文化交往的開始以及陸上絲綢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歐洲的過程。北宋時期,文學家司馬光路過漢魏故城時,面對對這座城市悠遠、輝煌的歷史曾經發出了:「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的概嘆。漢魏洛陽故城現存遺址為***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首批重點保護的大遺址之一、世界文化遺產。
史載中山桓公徙靈壽,是中山國最後一次遷都。
城址位於平山縣上三汲村一帶,北依東靈山和牛山,南臨滹沱河,東距今靈壽縣城約10公里。城址南北長約4。
5公里,東西寬約4公里。城牆地上已無存,從地下的夯土城基來看,西城牆最寬處為35米,城內隔牆最寬處為25米。
城內有宮殿建築基址、居住址和制陶器、鑄銅器、制鐵器和制骨石玉器的遺址。城址分東城和西城,東城北部為宮殿建築區,南部為手工業作坊區和居住區。
西城北部為中山王陵區,南部為商業區、居住區和農業區。中山王陵基坐落在故城西邊的西靈山南坡高地上。
封土十分高大,其中部有迴廊建築遺存。 東、西、北三面有陪葬墓6座。
王墓主室平面呈中字形,南北通長110米,寬約29米,深5。7米,分南墓道、北墓道、槨室、東庫、西庫和東北庫6個部分。
墓室結構奇特,規模宏大,建造精工。槨室和車馬坑等已被盜擾,出土文物很少。
惟東庫和西庫與槨室不連通,未經盜擾,出土文物十分豐富,其中最珍貴的如鐵足銅鼎、銅方壺、銅圓壺、「兆域圖」銅版、錯金銀銅虎噬鹿屏風插座、四龍四鳳四鹿座方案、十五連盞燈、山字形銅器等。
漢魏故城位於洛陽市東15公里處,是洛陽市幾個主要故城之一,也是我國最大的古代都城遺址。早在公元25年,東漢光武帝劉秀就在這里定都,其後三國魏、西晉、北魏均以此為都,共歷時330多年。因主要是東漢、北魏兩代都城,故稱漢魏洛陽故城。 此處南臨洛水,北靠邙山,風景優美
此處南臨洛水,北靠邙山,風景優美。遺址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邊長約為14公里,城牆均用夯土築成。殘垣一般高於地面1―2米,北垣東段高出地面5―7米。 城內主要建築有宮城、宮殿、衙署、花園等。這里曾出土了不少有價值的文物
故城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的都城遺址。
漢魏故城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的東起點,公元166年,羅馬帝國國王派使者來到東漢首都洛陽,朝見漢桓帝,標志著絲綢之路最東端與最西端直接交往的開始。如今遊客看到的漢魏故城,已經是一片殘垣斷壁了。但是如果你一個歷史愛好者,現存的一些遺跡一定不會讓你失望的。
遊客在現存的遺址中,可以看到東、西和北面三段殘留的城牆,每邊都約長3000-4000米,南邊的內城牆已經被洛河所淹。你在這里可以近距離的細看城牆的遺址,這些城牆都是夯土板築而成,殘留城牆一般高出地面1-2米,北面的城牆高出城牆5-7米。
你可以在內城的南郊,看到東漢時期「太學」的遺址,東漢的太學,始建於東漢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年),在校太學生曾多達3萬餘人。太學遺址分為東、西兩大部分,在遺址內部有大面積的夯土建築遺址,還能夠看到一排排的建築房基。太學,是古代傳授儒家學說的最高學府。
同樣在內城的南郊,還可以看到東漢時期「靈台」的遺址。靈台創建於東漢光武帝中元元年(公元56年),是當時最大的國家天文台。曹魏、西晉時期相繼使用。如今在靈台遺址的中心,還能夠看到一座方形夯土高台,東西殘存約31米,南北殘長41米,高達8米左右。東漢傑出科學家張衡(公元78-139年),曾經在這里研究天象多年。
此外,遊客在漢魏故城遺址中,還能看到內城西北角始建於曹魏明帝(公元204-239年)的金墉城遺址,遺址內有夯築台基多處,以及磚砌基址、水池等。2006年,對漢魏故城的宮城正門——閶闔門進行了修復,遊客可以通過原址復原展示的門址台基、闕台等,領略到這里曾經的輝煌和繁榮。
洛陽還是有不少值得一去的地方。我已經去了好幾次了,故城遺址是和美途游記的朋友一起去的。不光去了以上說的地方,還在 洛陽待了幾天,逛了不少地方。
漢張公祠亦稱張飛廟,清代又塑包公像於殿內,故又稱包公寨,位於現河南許昌東南18公里張潘鄉古城西北隅,距漢魏故城遺址毓秀台1.5公里,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漢魏故城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
祠建於8米的高阜上,面積10000平方米。廟中奉祀張飛,還有劉備和關羽。
據傳此處曾是東漢許都官驛,他們兄弟三人來見獻帝時曾駐此。廟內有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重修漢司馬張公祠》碑一通,碑文盛贊張飛的智勇節義。
清代又塑包公像於殿內,故又稱包公寨。原有殿、堂、樓、閣、亭、台、庵20餘座,鱗次櫛比,巍峨壯觀。
雖一些建築被毀,但遺留奇觀依舊,一是廟前"三姓柏",傳說劉、關、張拴馬柏,一棵樹上,樹冠有三種不同的枝葉,有檜柏、松柏無不望而稱奇,而且在遠處從四個方向觀望此樹,有四種不同的造型,似鹿,似鷹,似人,似交椅,甚是神奇。二是山門洞內兩側之風雨石,可測陰晴風雨,非常準確。
三是廟門建築奇巧,是寨,又是洞門,還是山門,上是門樓又是戲樓。四是張公殿前立有明、清兩通地震碑。
五是祠內漢磚幾千塊,磚的圖案沒有一塊是相同的。現在的包公寨包括:門道張、任庄、劉庄,此處民風淳樸,每年正月十六有廟會,屆時將有很多民間文藝表演,熱鬧非常。
家庭種養七里香有什麼好處 七里香的風水作用與影響植物都是有靈性的,植物含五星,植物之間以及萬物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