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圖》是元朝畫家黃公望的作品,是黃公望為無用師和尚所繪,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於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險在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前段較小,稱「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後段畫幅較長,稱「無用師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幾百年來,這幅畫輾轉流失,而充滿了傳奇色彩。
前半卷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名稱:《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館藏:浙江省博物館 尺幅:縱31.8厘米,橫51.4厘米 後半卷 名稱:《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館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尺幅:縱33厘米,橫636.9厘米 仿本 名稱:《富春山居圖·子明卷》 館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名稱:《富春山居圖·沈周臨摹本》 館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元至正七年(公元1348年),黃公望開始創作這卷山水畫名作,歷時多年方始告竣。
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松石挺秀,雲山煙樹,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黃公望所為山水畫,溶合對自然實景之感受。
自成一家。年七旬時,在富春江畔「小洞天」所作《富春山居圖》,以水墨披麻皴描繪富春江一帶秋初景色。
構思時,足跡遍及春江兩岸,越六、七年而成,滿紙空靈秀逸,氣度沉雄,後人譽之為「畫中之蘭亭」。 《富春山居圖》因其用筆熟練老到,不事雕琢,自然天成而為萬世所矚目,不設色而使墨自具五彩。
《富春山居圖》在章法布局上將五代、北宋的全景式構圖法與南宋的小景構圖法相結合,有曠遠不羈的情調。又有主次分明的優點。
《富春山居圖》代表了元代山水畫的寫意技巧,也代表了當時文人的審美情趣,雖有富春山水的一般特徵,卻不是真山真水的真實復述,他給後人的感受不是明秀,不是雄偉,而是清靈脫俗的飄逸神采,這正體現了黃公望晚年出塵脫世的恬靜心跡。
富春山居圖》 元 黃公望 紙本水墨 縱33厘米 橫636.9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浙江富春山兩岸初秋景色。
畫面上坡陀起伏、林木森秀, 其間有村落、亭台、漁舟、小橋, 並寫平沙及溪山深處的飛泉。展披畫卷, 景隨人遷, 人隨景移。
筆墨蒼簡清潤。歷代凡見此畫者, 無不嘆為觀止。
明代董其昌說:「展之得三丈許, 應接不暇。」清代張庚說:「富春山卷, 其神韻超逸, 體備眾法, 脫化渾融, 不落畦徑。」
惲南田說:「所作平沙, 禿鋒為之, 極蒼莽之致」。明清許多文人畫家多以此圖得到啟示, 其臨本有10餘本之多。
此卷現為兩段。前一小段, 今在浙江省博物館, 後一段現存台灣。
家庭種養七里香有什麼好處 七里香的風水作用與影響植物都是有靈性的,植物含五星,植物之間以及萬物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