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梵語Amitābha),又名無量佛、無量光佛、無量壽佛等。大乘經載,阿彌陀佛在過去久遠劫時曾立大願,建立西方凈土,廣度無邊眾生,成就無量莊嚴功德,為大乘佛教所廣為崇敬和弘揚。大乘佛經主要如《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對阿彌陀佛及其西方極樂世界均有詳述。大乘佛教流傳之地,如中國、日本等大乘教區,阿彌陀佛信仰也尤為繁盛和重要。而漢傳佛教的凈土宗,則完全以往生阿彌陀佛的西方凈土作為專修的法門。
漢傳佛教的 阿彌陀佛,有兩個名字:
無量光佛,梵文amitābha,構詞為amita-ābha(光明)
無量壽佛,梵文amitāyus,構詞為amita-āyus(壽命)
amita原意為不可數,經文意思為無極,無盡,無量。
阿彌陀佛,不是由梵語而來,是阿彌陀婆耶或阿彌陀庾斯的簡化。
也有簡化為彌陀佛(mita-budda),阿彌陀(amita),彌陀(mita)。
在顯宗或漢傳佛教中,阿彌陀佛的造像為右手下垂,掌心向前作與願印,左手持蓮華。手作與願印,表示眾生的往生之願和阿彌陀佛的接引之願相互攝引,阿彌陀佛能與願眾生;手持蓮華,因為極樂世界的眾生不是胎生,而是蓮華化生。由於自己的願力和佛菩薩的悲願,不須父母為緣而化生蓮華中。蓮華為出於淤泥而清凈,離一切煩惱得身心清凈成為聖者。修念佛生凈土即化生蓮華。阿彌陀佛以蓮華接引眾生來住此國佛剎。
在密教中,阿彌陀佛象徵大日如來的妙觀察智,名甘露王。於金剛界曼荼羅中稱受用智慧身如來,居於西方月輪之中央,身黃金色,結入定印,三昧耶形為蓮花;於胎藏界曼荼羅中稱無量壽如來,居中台八葉院之西方,身白黃色或真金色,跏趺坐於寶蓮上,結入定印,密號清凈金剛,三昧耶形為初開的蓮花。
後期的密教,有關於阿彌陀佛手印印相的流傳,因為並非見於經藏,所以說法不一。
如來(梵語:Tathāgata),音譯為多陀阿伽陀,佛的十大稱號之一。
tatha 意思是「如」,agata 意思是「來」,如來,「就像來了一樣」。
如指真如,含兩層意思:
憑藉真如之道,通過努力,不斷累積善因,最後終於成佛,故名如來,也就是真身如來;通過介紹真如之道,使眾生增長智慧、消除煩惱、獲取利益,故名如來,也就是應身如來。
也有解釋作「如諸佛而來,故名如來」。民間常以如來、如來佛專指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佛,釋尊,即當時的悉達多太子。
佛像的時代特徵 在佛教誕生約三四百年後,中華祖先經西域將佛引進中土,至今已經有兩千載。
中國的佛教文化,經過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已經深深融入中國人的思想意識、宗教信仰、生活習慣、日常言語之中。佛教教義中因果、因緣、追尋極樂世界的思想,同傳統的儒、道思想一樣,共同成為中國人的信仰。
與此同時,佛教在中華大地兩千年的傳播,也深深烙上了中華民族的印記,出現了法相宗、天台宗、凈土宗、律宗、密宗、禪宗、三論宗等幾大宗派,佛像造型及所持器物的形象和意義等也越來越中國化。 中國歷史悠久,各個朝代文化不同,雕刻藝術也隨之千姿百態。
以下是中國各個時期的佛像特徵: (一) 十六國時期佛像特徵 1.這一時期的佛教造像遺留至今的多為金銅佛像,並且大多是青銅。 2.佛像頭部為束髮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並且無發紋;大型佛像多為分綹式,並且有分組狀發紋。
3.背光一般為同心圓形。 4.眼大橫長呈杏仁狀,目光平視,鼻樑高挺。
容貌端莊清秀,神情平靜溫雅。佛座一般為造型簡單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須彌座。
(二) 北魏時期雕像特徵 佛像特徵 1.頭部多為磨光式或分綹式肉髻。 2.面相方圓,但略瘦,額頭較寬,大眼橫長。
3.身著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對稱分布,衣紋深刻線條隆起。 4.佛像或坐或立於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蓮瓣形。
5.頭光為圓形,外面蓮瓣一周。 菩薩像特徵 1.臉型方中帶圓,頭挽高髻並戴冠,眼大,鼻高,唇薄,面相端莊慈祥,身體勻稱。
2.上身袒露下身穿裙,肩披帔帛,錦帶下垂交叉重疊,樣式較為煩瑣。 3.神情安詳,姿態自然。
造型頗為完美,毫無做作之感。 北魏後期雕像特徵 佛像特徵: 1.面相清瘦,臉型呈漢人特徵,額頭高寬,眉清目秀。
2.肉髻較高,髮髻除磨光和淺水波式外,又出現了螺發,並且髮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 3.大衣有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但更流行的是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帶,衣下擺褶皺重疊,線條流暢細膩。
4.身材比例協調,體態修長清瘦,給人飄逸灑脫之感。 5.銅佛像多體小量輕,石雕像增多 菩薩像特徵: 1.面龐豐潤,容貌秀麗,頭戴寶冠,寶冠多為髮髻冠或花瓣式冠,束冠的寶繒自然下垂,不像前期往兩側飄舞。
2.身長腰細,上身半裸,下身著裙,配飾增多,大裙寬肥飄逸; 3.帔帛一般搭在雙臂上,再由兩肩下垂交叉於雙腿之間,然後上卷至肘部,再向外飄,上卷處呈折角狀,這是當時婦女的流行裝束。 (三)北齊時期雕像特徵: 佛像特徵 1.面相豐潤,面型略長,五官線條柔和,頭部肉髻較為平緩,多數不刻發紋,即使有也是淺雕式的螺型發紋。
2.身材修長,肩寬腰細,整體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圓型。 3.上身多穿僧祗支,外著敷搭雙間式外衣,下身著裙,衣服輕薄貼肉,衣紋線條簡潔。
4.佛陀的神情溫和端莊,質樸淳厚。 5.此時佛像多為淺衣紋,立像多身軀扁平,側面看腹部向前凸起。
菩薩像特徵 1.面相豐潤,端莊秀麗,頭戴化佛冠或花冠,寶繒下垂至肩,但不外飄。 2.帔帛下垂交叉處多不再用環,而是發展成一個飾物,裙褶處細密流暢。
(四)北周時期雕像特徵 1.頭長腿短,身體矮壯,略顯笨重。 2.衣紋線條簡潔流暢。
3.帔帛變寬,呈三角型搭於兩肩膀上。 4.佛像整體比例失調,體軀肥碩敦實,姿勢多為簡單的僵直而立。
此時的瓔珞花飾,匹帛等都極粗碩飽滿,深垂直膝,細部多加雕飾。 (五)隋朝雕像特徵 1.豐頤足額,面相豐滿圓潤,眉毛纖細,鼻樑挺直,唇線分明,神情平和。
2.頭部較大,下身較短,比例略顯失調,身材粗壯。 3.腹部稍稍突起,軀體有彎曲感,身體重心前傾。
4.姿勢較為僵硬,造型稍顯呆板,缺少飄逸的動態美。 5.佛像頭頂肉髻,螺發;菩薩多戴花冠,瓔珞粗大下垂至膝部,束冠繒帶和帔帛向兩側低垂。
(六)唐代雕像特徵 佛像 特徵 1.面相豐滿,頭部為螺型或水波式髮型,肉髻相對於隋代較為高聳,大耳下垂,神情莊重而又不失慈祥。 2.身材比例勻稱,結構合理,體態豐腴,飽滿,袒露的胸肌起伏變化,寫實性較強。
3.體態自然舒展,具有很強的動態感。 4.衣飾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帶式,更多的是方領下垂式,衣料質感柔和輕薄。
5.台座多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圓形或花口形底邊。 6.衣紋流暢,下身衣褶懸搭於座前若檯布,具時代特點。
7.鎏金泛紅,具時代特色。 菩薩像特徵 1.臉龐圓潤,曲眉豐頸,五官秀美。
2.上身袒露至腹,帔帛斜掛;下穿羅裙,腰部有束帶。服飾華美,帔帛環繞,瓔珞小巧精緻,衣服輕薄透體,紋線流暢自然。
體態豐腴,腰肢扭動,身體呈S型,動感強烈。 3.手持楊柳枝或執甘露瓶,為唐代觀音菩薩形象重要標誌。
弟子像特徵 將迦葉以往削瘦老邁的形象變得剛毅壯實,天庭飽滿,目光深沉; 阿難則體態豐潤,年輕力壯,眉目清秀,神態平和,溫柔敦厚。 天王力士像特徵 頭部梳拳形髻,眉毛倒豎,雙目圓睜,嘴型大張。
天王身披鎧甲,腳踏夜叉;力士上身袒露,下身著裙赤腳,多是半弓步的姿勢,挺拔雄健。 飛天像特徵 面容嫵媚,身材勻稱,體態婀娜,飄逸自然,長裙緊裹雙腿,雙腳外露。
(七)宋遼金時期雕像特徵 宋遼金時代佛像具有濃厚得。
首先是看材質。
金銅佛像有青銅、黃銅、紅銅和其它銅合金等,但不同時期的用銅是不一樣的,元代以前的銅佛一般都用青銅,也有一些紅銅製品,元代以後則出現了較多銅鋅合金的黃銅及純銅製作的所謂紅銅佛像,而在青銅上鎏金的佛像一般被稱為金銅佛像,黃銅佛像大多是不鎏金的。 其次是看標誌、坐騎、手印和坐姿。
佛像製造時十分嚴謹,造像的標誌、坐騎、手印和坐姿都是很規範的,只要多加學習,了解各個時期金銅佛像的不同特徵,並細心察看和對照,就可準確地為某件藏品定名,這樣不但能分清藏品是佛還是菩薩,而且還能弄清是哪尊佛像和哪尊菩薩。 再次是看面相、體型和服飾。
佛像的面部五官、身材比例、肌肉和衣紋特徵等,不同的朝代,即使是同一朝代的不同時期也是有許多變化的,比如隋唐兩個相連的朝代,雖說佛像的整體風格是相近的,但面相還是略有區別的,隋代的佛和菩薩為半圓臉型,唐初起就變得稍瘦一些;最後是看款式。款式是指佛像本身所固有的文字資料,比如銘文和題記等,對收藏者在鑒別佛像真偽時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此外,還可用嗅覺法進行鑒別。古代的金銅佛像或其它木質、陶瓷等材質的佛像,在長時期受人們供奉時被煙火所熏染過,或是長時期埋藏於地下。
只要對其仔細進行嗅別,一般都可以嗅到煙火、發霉或發朽的味道,而現代仿製品則完全沒有這種味道,即便是有些偽品用煙熏或埋於地下等作舊方式處理,也難免露出破綻,或煙火味過濃,或泥土芳香太濃,為行家所識破。
佛教造像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是佛造像時代的工藝水品、審美觀的體 現。
佛教造像的製作,受生產條件的限制, 從饒鑄成型到成坯,佛像的面相、衣飾、手 印等細部,都要經過嚴格、細緻的手工處理, 所以每件佛像幾乎都能找到手工痕跡。 現代的仿製品,由於社會的進步,生產 工藝也逐步提高,在傳統的雕塑工藝的基礎 上,吸收了現代的生產工藝,仿製品上往往 留下機器加工的痕跡。
有的仿製者運用現代工藝製作佛像,例 如古代鑄造佛像常用失蠟法,現代往往用塑 膠翻模法,一看器物的內壁就可分辨真偽。
家庭種養七里香有什麼好處 七里香的風水作用與影響植物都是有靈性的,植物含五星,植物之間以及萬物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