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39年,北魏統一北方後,內部矛盾日益激化,那麼是什麼樣的問題致使孝文帝最終進行改革舉措,解決問題的?
胡文化「漢化」主要有兩個渠道。一是由胡人統治者採用漢族統治的組織形式並推廣儒學,這為胡文化的整體性漢化創造了前提條件,實際上也是以強力推進胡文化發生質的變化;二是胡人在長期的胡漢雜居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漢文化觀念意識的影響,從而對胡人心理深層產生了巨大而綿長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民族關係復雜動蕩的歷史時期。在此階段,大規模的民族遷移和民族融合進入高潮,北方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胡族先後進入中原,紛紛建立政權。
南方的越、蠻、奚、俚、僚等族也與漢族發生交互關係,使游牧或半農半牧民族的「 胡 」文化與中原農業社會的「漢文化」發生長時間交會,並在沖突中走向融合,使得這一時期的文化趨於多元化走向。
北魏孝文帝自幼由其祖母馮太後輔政,而馮太後原來又是一位漢人,一直用漢族文化思想教育拓跋皇族子弟。這樣一來,孝文帝從小就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史雲:「(孝文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探其精奧。史傳百年,無不該涉。善談庄、老,尤精釋義。才藻富贍,好為文章,詩賦銘頌,任興而作。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已後詔冊,皆帝之文也。」從史料記載中可以看出,他有有較深的漢文化造詣,史學家給予孝文帝的評價是不低的。
另外,初期由於馮太後把持朝政,使得孝文帝的皇權受到嚴重威脅,孝文帝也一直想擺脫馮太後的控制,改變皇權旁落的危機,還一部分保守派阻撓改革的進行。孝文帝為實現自己的統一中原的理想,確立自己在史學上的「正統」地位,毅然決然地實施改革計劃。
北魏初年的連年戰火,導致大量農民的流離失所,最終失去土地,就是大量農民為生計而揭竿而起,有史書記載的農民起義就達到80多次,嚴重威脅了北魏統治政權。再加上北魏統治者對各族人民巧取豪奪,使得賦稅制度混亂,依然沿襲這魏晉時期的九品混通的老辦法,即按戶徵收租調,「戶調帛二匹,絮二斤,絲一斤、粟二十石;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庫,以供調外之費。」這些賦稅對於一般的中等經濟家族不算高,但是對於廣大的中下層人民來說,確實是難以承受的負擔。
在孝文帝改制之前,各級官吏沒有俸祿,他們只得靠著非法的手段去剝削來維持升級,多借徵收租調的機會,加重租調的徵收量,謀取暴利。孝文帝為緩解矛盾緩和關係,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北魏統治,進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漢化政策。為推進中國成為多民族國家和中華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文/辛濤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風物,遠播四海民俗
投稿 / 認識民俗君,請加微信:beijingminsu
家庭種養七里香有什麼好處 七里香的風水作用與影響植物都是有靈性的,植物含五星,植物之間以及萬物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