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雅趣:鬥茶
在宋代,朝廷在地方建立了貢茶制度,貢茶產地需要一種方法來評定茶葉的品位高下,根據點茶法的規則特點,逐漸發展形成了一項有趣的競賽——鬥茶。
劉松年-鬥茶圖(局部)
宋代鬥茶成風,整個社會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皆是鬥茶的發燒友,在建安貢茶產地尤甚。大書法家蔡襄的茶學專著《茶錄》中有段提到建安的鬥茶:「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者為絕佳。建安斗試,以水痕先退者為負,耐久者為勝。」也就是說,點茶後在茶麵上形成的浮沫,以色白和泡沫持久為優。
有趣的是類似現代在咖啡的泡沫上做畫一樣,宋代文人在分茶的過程中,也會通過巧妙的攪拌,在茶沫上畫出禽獸魚蟲、山水人物的圖案,更有甚者可以在茶沫上作詩,稱為「水丹青」,蘇軾就曾寫詩稱贊分茶技藝高超的謙師和尚:「瀉湯奪得茶三昧,覓句還窺詩一斑」。由於宋代茶色尚白的傳統,所以建安地區產的黑釉茶盞不僅利於觀察茶湯上面的浮沫,更是襯托茶色之白最好的器具。
建窯興起
建安的黑釉茶盞始燒於五代末北宋初年,起初以燒造無斑紋通體烏黑的茶盞為主,稱為「烏金釉盞」,當時只在建安產茶地區流行,北宋初年,朝廷把建安地區劃為貢茶產區,建立了北苑茶園,黑釉茶盞也被專門進貢給朝廷。隨著宋代茶文化的不斷發展,北苑茶園成為了當時全國最大的貢茶產地,產品層出不窮,以追求沖泡後的茶湯色白為佳,常以「似雪」、「勝雪」贊之。
這種獨特的茶文化極大地帶動了黑釉茶盞的燒制,茶盞的新品種也不斷被燒制出來,除了烏金釉盞,後來燒制的兔毫盞成為當時最流行產量最大的建盞品種,這點可以從建盞窯址出土的大部分是兔毫盞得到證實。
兔毫盞
宋徽宗曾在《大觀茶論》中提到:「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意思便是建盞以青黑色為貴,最好是帶有月光下兔毫的光澤,就是所謂的兔毫盞。
命運多舛的建窯
可以說,因北苑茶園的繁榮和鬥茶的盛行帶動了建盞燒制大規模化,然而也因為北苑茶園和鬥茶的衰落而漸漸走向消逝。北宋末年,藝術家皇帝宋徽宗被金人所俘,統治者被迫南下遷都臨安,政權的南移使得建盞進一步得以發展,迎來了鼎盛時期。但風雨飄搖的南宋最終被元人所滅,從此改朝換代,北苑茶園遭受了沉重的打擊。
明代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因警戒宋朝奢靡之風而取消了團餅的進貢,一種更能保留茶葉原香的散茶泡製方法(即現代人的飲茶方式)漸漸取代了團茶普及開來,建盞也結束了它最為輝煌的時代,被人慢慢遺忘,直至清代完全斷燒。
近30年來,隨著建窯遺址的挖掘,出土了大量的建盞成品和殘片,建盞又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一些有燒制陶瓷經驗的手藝人通過長期的摸索,基本恢復了燒制建盞的方法,產品也更加豐富多樣,除了經典的茶盞外,也有茶壺、茶葉罐和花插等新品種。建盞在當今的茶文化中,不僅僅扮演實用茶具的角色,還是人們品茗之餘談論的對象。它們是茶具,還是有收藏價值的陶瓷藝術品。
尋訪建盞
2012年12月,筆者前往建盞曾經的主要燒制地點:建陽市水吉鎮後井村,因為天氣太冷,坐著小三輪的我們一路上凍得直哆嗦。穿過一條山路到達後井村旁邊的蘆花坪建窯遺址後,我們有點震驚,瓷片和匣缽滿山遍野,堆成了一個個小山包,山路兩旁隨處可見,小河裡也有瓷片,而這里還不是唯一的一處窯址,可見建盞曾經興盛到什麼地步。
水吉鎮後井村窯址
筆者震驚之餘也發現了些許異樣,這里的幾座山都被挖得亂七八糟,後井村民每天三五成群挑著扁擔、簸箕和鋤頭等工具,開著摩托車聚到窯址上,各自尋個「寶地」開始了一天的挖盞工作。村裡的很多人靠挖盞為生,高峰時每天有兩三百人在挖,場面何其壯觀!
前幾年,有一家人挖到了9個品相完好的「供御」建盞,一下子發了大財,這事在村裡炸開了鍋,挖盞更成了很多人一夜暴富的賺錢手段,他們大概都想著同樣的好事落到他們頭上,但大多時候挖出來都是一些沒有底款,有缺陷的盞,賣給城裡專門收盞的人,運氣好的話一天分得幾百塊不成問題。
但對窯址造成的傷害卻是不可挽回的,當地政府前幾年曾採取措施嚴禁村民挖掘窯址,有一段時間沒人敢去挖,後來又放鬆了,部分窯址就在村民的田地下,他們挖自己的田地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事,政府也沒什麼辦法,便只能放任。
挖盞的村民,天氣太冷燒材取暖。
堆積如山的瓷片和匣缽與裸露的紅色泥土混雜著暴露在外,「挖盞人」早已習以為常,挖出來的匣缽連同建盞碎片用簸箕一裝,用扁擔挑著往山下傾倒,如此對待文物,讓我們有些觸目驚心。
在村民眼中,挖盞只是為了用一種更為簡單的方式謀生,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任何目的,他們還給我們講起了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他們那時並不知道田裡和山上隨手都能挖出來的這些黑色茶碗在現在能這么值錢,還把它們拿到城裡,一個舊建盞換一個能用來吃飯的新碗,他們邊說邊感慨那時的自己是多麼的愚昧和無知。
也許在將來的某個時候,他們也會對現在的自己有同樣的感慨呢。
龍窯遺址
站在蘆花坪上向遠處望去,在對面一座裸露的山腰上,有一條依山而建的長龍型建築,便是宋代燒制建盞的龍窯遺址,龍窯的頂棚是新修的,下面的老磚和窯爐結構已經所剩無幾。
為了保證大批量的供應,宋代建窯除了建造數量眾多的龍窯之外,燒制建盞的龍窯長度也要求很長,最長有130多米,每次能燒10萬件,已經發掘的龍窯遺址只是建窯龍窯遺址的冰山一角,昔日窯火連天,商賈雲集的景象早以逝去,此時,眼前只有「挖盞人」忙碌的身影和傾倒碎匣缽和瓷片發出的「嘩啦啦」的寂涼。
下一篇
家庭種養七里香有什麼好處 七里香的風水作用與影響植物都是有靈性的,植物含五星,植物之間以及萬物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