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茶文化的形成時期,更將中國茶文化發展至鼎盛,被茶學界稱為「龍鳳盛世」。自宋朝一建立,便在宮廷興起飲茶風尚,太祖趙匡胤便有飲茶癖好,宋朝歷代皇帝亦如此。
宋代宮廷茶文化的一種重要形式便是朝廷茶儀,春秋大宴皆有茶儀。皇帝也經常賞賜茶葉給官員、學生、寺僧、百姓,接見北朝契丹使臣亦賜茶。士大夫文人也以茶儀為集會儀式,以致宋徽宗還親自作《大觀茶論》,全文2000餘字,首序言,次分地產、天時、采擇、壓蒸、製造、鑒別、烹點、藏焙、茶品等二十目;從茶葉栽培、採制到烹點、鑒別;從烹點的水、具、火到茶湯色、香、味;從名茶、產茶大戶到藏焙之要,點茶之法,面面俱到,無所不包。
宋徽宗本人也以天子之尊倡導飲茶,達官貴人不計成本把玩茶盞,文人雅士藉助詩詞歌賦書畫形式推波助瀾。市井鄉民以茶待客、以茶相贈、以茶祭祀,飲茶習俗已經滲透到了兩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宋代飲茶文化最流行的風俗莫過於「鬥茶」。兩宋茶事,當推鬥茶為第一。「鬥茶」又稱「茗戰」,是宋人集體對茶的品質優劣作出判斷的一種形式。
鬥茶主要有「鬥茶品」、「行茶令」、「茶百戲」三種形式。鬥茶無他法,點茶而已。「點茶法」,是以極細的茶末用開水沖下去,用力攪拌,使茶與水溶為一體。宋人用點茶法,將茶團碾碎,置碗中,以不老不嫩滾水沖進去,再以茶筅充分打擊、攪拌,使茶均勻混合,成為乳狀茶液,同時表面呈現極小白色泡沫宛如白花,稱為乳聚面。
作為鬥茶載體的茶盞亦隨之變化,茶盞必須造型美觀,製作精良,更要注重其實用性,要求大小適當,厚薄適度,茶盞顏色能襯托出茶湯的顏色,使茶能夠在茶盞里香氣持久且保溫,同時茶湯在盞面上不留水痕。而建窯黑釉兔毫盞正好符合鬥茶的要求,於是開始大量生產併流行開來。
因此,茶盞以產於建州今福建建陽的「建盞」為上品。建盞通體施黑釉,呈紫黑色。鬥茶時,建盞的黑釉於雪白的湯色相映,黑白分明,水痕明顯,很容易區分出茶的優劣來。而且,建盞的形狀猶如一頂翻轉的斗笠,盞口面大,可以容納更多的湯花盞壁較厚,利於保持茶湯的溫度,這也是它備受青睞的緣由。此外建陽「黑盞」比其它地區產品要厚,所以捧在手中有「久熱難冷」的好處,被看作是宋代茶盞一流產品。
黑釉瓷茶盞作為一種物質載體,是純潔、中和、清明的象徵,其安靜的色澤中折射出的深邃意境,既能給當時的人們帶來生理上的享受,又能融入精神文化生活中,成為一種藝術追求。
至明代初年,廢團茶而代之以散茶,沖泡散茶的飲茶法代替了碾末而飲的點茶法,鬥茶之風也漸趨消失,曾經盛行一時的建窯黑釉盞,也就慢慢的退出了歷史舞台。而黑釉盞中的珍品,由於其燒制技術要求較高,伴隨著鬥茶文化的衰落,也隨之日漸減少,最終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
上一篇
家庭種養七里香有什麼好處 七里香的風水作用與影響植物都是有靈性的,植物含五星,植物之間以及萬物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