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閣」這項傳統表演藝術擁有悠久的歷史,在南宋時期就已被記錄在冊,《武林舊事》卷三就有對抬閣的記載:戶部清點酒庫時,每個酒庫用長竿懸掛寫著名字的布匹,這個被叫做「布牌」。而在長竿上搭建閣樓承接「仙佛鬼」,使之靈動飄逸的便是「抬閣」。
這是關於抬閣最早的記述,早期的抬閣人物多為木偶雕塑不似現在的活人靈動。追其源流可到漢代的「百戲」,隨著唐宋時期的詩詞、元代的雜劇、明清的小說等文學作品的興盛,抬閣有了更多的創作素材,其形式也更加多樣化。抬閣並非只看故事,人物的服飾、表演的雜技、周遭的木藝、鐵藝、扎藝都值得欣賞,所以說抬閣是一項綜合了多門藝術的藝術表演。
如今社會上還存在了多種形式的抬閣表演,在全國主要以金壇抬閣、徽州抬閣、廣東抬閣、安陽抬閣最為著名。抬閣是把兒童或者扮演者化妝打扮,然後把他們固定到木製的台架上表演戲劇、神話傳說等故事裡面的人物角色,抬閣常表演的故事有《呂洞賓戲牡丹》、《白蛇與許仙》、《梁山伯與祝英台》《趙匡胤千里送經娘》、《哪吒鬧海》等。
台架上邊還會依據表演的曲目進行裝飾,多人一起抬扛,之後在街道、廣場巡遊表演。在抬閣的遊行中,抬閣者的步子會隨著音樂變換,台架也就隨之晃動,扮演者衣袖飄蕩 ,背景亦靜亦動,形成了空中樓閣的景象。它的表演造型優美,獨特的民間造型藝術以扮演地方戲造型為主,鑼鼓伴奏,有濃厚的鄉土地方性特徵。
抬閣主要有三種表演特徵,第一是抬閣:抬閣時需要將每個架閣上固定方桌,然後將其固定在木樁上,放桌上固定著表演所需的道具等輔助物品。
第二是綁閣:綁閣就是把需要表演的小孩子固定在桌子上,利用桌上的道具以及寬大的服裝遮擋住架子,使觀眾以為角色懸浮於空中。
綁閣時外人不得觀看,只能由本村的輩分較大的老藝人綁閣。第三是上閣,上閣是10~12歲的孩子在架閣上表演,一般為一對兒童去表演。孩子的體重輕,下面抬柱子的人也能省力,走得更輕快些。
但是目前抬閣藝術的發展已經跟不上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審美觀念,滿足不了人們的娛樂需求,同時隨著抬閣藝術的傳承人不斷減少,這門藝術也面臨著人才斷層的危機。
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的傳承和發展特別依賴於傳承人的培養,抬閣藝術其實也不例外,類似對抬閣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個全國性的「痛點」,一些地區也在進行突破。譬如,山西韓城舉行過抬閣的表演邀請賽,壽縣就曾將壽州鑼鼓與壽縣抬閣融合參與表演賽。目的都是為了拉動與刺激。但收效一般。
抬閣雖然只是民間藝術,但經過百年的發展,融入了文學、表演、雜技等多門藝術形式,可謂是濃縮了中國古代精華的寶庫。保護抬閣、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當代人必須做的事情,非遺有所傳承,文化才得以發展,人類的精神家園才能得以維持。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風物,遠播四海民俗
投稿 / 認識民俗君,請加微信:beijingminsu
家庭種養七里香有什麼好處 七里香的風水作用與影響植物都是有靈性的,植物含五星,植物之間以及萬物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