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名稱:笙 在中國分布廣泛,大致有十七簧、二十一簧和三十六 簧三種規格。
多用於合奏以及地方戲曲伴奏 自由簧管氣鳴樂器。中國傳統氣鳴樂器中能奏出和音的樂器,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象形文字記載。最初形制同排簫相似,用繩或木框把發音不同的竹管排列在一起。
後來增加了竹質簧片和匏質(葫蘆)笙斗。周代的樂器八音分類中,笙為匏類樂器,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初期古匏笙,是中國發現最早的笙。
春秋、戰國至漢代,笙、竽是重要樂器,特別是竽。南北朝至隋唐時,笙有19簧、17簧、13簧多種,後又流行17簧義管笙,在17簧以外另有兩支義管,供轉調時替換用。
唐代以後,又將體大質脆、吹奏費力的匏質笙斗改為木製。明、清以後,笙廣泛應用於民間器樂合奏和戲曲說唱的伴奏中。
雲彩浮半空" 女聲與笙 中國的笙於盛唐之時東傳日本。在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內,收藏著中國唐代製作的6支笙、竽。
現代笙為銅質笙斗。因流傳區域廣闊,外形有大小、圓方、長短的不同,常見的有蘇笙、大笙、方笙、加鍵笙、轉盤笙、抱笙和排笙等。
蘇笙最初流行於江南,現各地均有,在東北、華北叫小圓笙。除獨奏外,也用於戲曲、歌舞的伴奏和器樂合奏。
大笙又叫京笙或低音笙,體積比蘇笙大。過去流行在華北、東北一帶,現各地都有。
方笙的笙斗為長方形,流行在河南、安徽等地。加鍵笙、轉盤笙、抱笙和排笙等,都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的改革品種。
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
笙是我國古老的簧管樂器,歷史悠久,能奏和聲。它以簧、管配合振動發音,簧片能在簧框中自由振動,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
遠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就已有了笙的雛型。在出土的殷(公元前1401~前1122)墟甲骨文中有「和」的記載。「和」即是後世小笙的前身。《爾雅·釋樂》記載:「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
在我國古代樂器分類中,笙為匏類樂器。《詩經》的《小雅.鹿鳴》寫道:「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可見笙在當時已經很流行了。
從戰國到漢代的文獻中,共同記載著笙和竽兩種同類樂器。《周禮·春官》中有;「笙師,……掌教歙竽、笙、塤、龠、簫、篪、篴、管。」「笙」為官名,其職務是總管教習吹竽和笙等樂器。竽和笙的區別是:笙體小、簧少;竽體大、簧多。二者早期都是用嵌簧的編管插入葫蘆內,並以葫蘆作為共鳴體,故一些文獻認為竽就是不同形制的竽,如《呂氏春秋. 仲夏紀》高綉註:「竽,笙之大者」。春秋戰國時期,笙竽是重要的吹奏樂器。竽還一度在宮廷、貴族或市民中廣泛地流行。
東漢時期的《說文解字》記載竽為36簧。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了一支竽,26管,並設有折疊管,用於產生低音,簧是用銅片製成的。從出土的西漢百戲陶俑和東漢石刻百戲畫像中,也可看出竽在百戲樂隊中佔有重要地位。
隋唐時期竽還存在,但在九、十部樂中已不用,而笙在隋九部樂和唐十部樂中的清樂、西涼樂、高麗樂、龜茲樂中均被採用。唐代涌現出許多演奏笙的名家,他們的技藝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唐代不少詩人還為笙寫下了詩作。
到了宋代,竽則消聲匿跡,在教坊十三部中,只有笙色而無竽色。
過去的笙,音域不廣,一般只用於合奏或伴奏,很少用於獨奏。在演奏樂曲遇到音不夠時,常借音吹奏。如今,改革後的笙已成為具有豐富表現力的獨奏樂器,既能演奏雄健有力的曲調,也能奏出優美抒情的旋律,代表曲有《孔雀開屏》、《鳳凰展翅》等。
不是。
在我國古代樂器分類中,竽和笙都為匏類樂器。竽和笙的區別是:笙體小、簧少;竽體大、簧多。
東漢時期的《說文解字》記載竽為36簧。在東漢的古籍里,記載笙的形制。
《說文解字》中有:「笙,十三簧,象鳳之身」。《宋書·樂志》說:「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
隋唐時期的笙有19、17和13簧多種;後來又流行一種17簧義管笙,這種笙在17簧以外另備兩支「義管」供轉調時替換用。後來19簧笙也失傳了。
北宋景德三年(1006),宮廷樂工單仲辛製作19簧笙,此後19簧笙在宮廷和民間又得到了普遍的應用。明、清以來,流行的笙多為17簧、14簧(方笙)、13簧和10簧。
現在民間使用的笙有13簧、14簧、15簧、17簧等多種,但以14簧、17簧最為流行。
上一篇
家庭種養七里香有什麼好處 七里香的風水作用與影響植物都是有靈性的,植物含五星,植物之間以及萬物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