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義: 意為如此。
關於「如是」,佛家認為是用來表述真如佛性(真如實相)的用語。《佛光大辭典》:「【如是】……為表示諸法實相之語。
例如《法華經·卷一·方便品》所舉之『十如是』,即是一例。」 基本解釋 [so] 如此這么;像這樣 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
——明· 馬中錫《中山狼傳》 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清· 劉開《問說》 詳細解釋 1. 像這樣。
《禮記·哀公問》:「君子言不過辭,動不過則,百姓不命而敬恭,如是則能敬其身。」宋葉適 《送林子柄序》:「材之成者知其必能安於命,不然,不強售也。
嗚呼!能如是,足矣。」《紅樓夢》第一二○回:「下愚當時也曾與他往來過數次,再不想此人竟有如是之決絕。」
老舍 《四世同堂》二九:「學生如是,市民們就必更容易撕去臉皮,苟安一時。」 2. 佛教語。
印可、許可之辭。 《金剛經·善觀啟請分》:「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宋 蘇軾 《次韻王定國南遷回見寄》詩:「心通豈復問雲何,印可聊須答如是。」。
意思是:作這樣的看法,表示對某一事物所持的觀點。
這句話出於《金剛經》中著名的「六如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意思是說,佛教徒應持這樣的觀點:所有事物現象,都是空幻的,生滅無常的。「如是」是指示代詞,猶言如此,是這樣。在佛經中,「如是」往往特指佛說的教義。過去注經者或謂當理為「如」,無非為「是」;或謂「真空」為「如」,「妙有」為「是」。文章中引用如魯迅《而已集·大衍發微》:「將冠冕堂皇的『整頓學風』的盛舉,只作如是觀,雖然大煞風景,對不住『正人君子』們,然而我的眼光這樣,也就無法可想。」
"世間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是佛教用語,主要意思是,喜怒哀樂,所有開心的不開心的事都像夢幻、泡影、露電一般,沒有什麼是絕對的。都是稍縱即逝,應保持平常心。
如佛家所說:一切皆有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夢、幻、泡、影、露、電。被稱為六喻或六譬。
應做如是觀意思是,應該保持這樣的看法。
出自《金剛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譯文:一切依靠因緣而生的法,都如夢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霧靄一樣的不可琢磨,無常變幻。
擴展資料: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在夢中,一切皆只是念頭形成的『相』,可說是『名字相』,不是實物,稱之為「無」;但是不能說沒有這個夢,也不能說沒有一切相,稱之為「有」,也就是『相有體無』。心的念頭和心不是一個也不是兩個,就叫做「不一不二」,也是:「色(相)即是空(心),空即是色「。
「一切唯心造應作如是觀」——我們的生活的空間就是和」夢「一樣的,是心的顯現。量子學已發現粒子不是物質而是波動的現象——但是科學不知道是心念的波動形成的現象而已。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一切有為法
意思是:作這樣的看法,表示對某一事物所持的觀點。
這句話出於《金剛經》中著名的「六如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意思是說,佛教徒應持這樣的觀點:所有事物現象,都是空幻的,生滅無常的。
「如是」是指示代詞,猶言如此,是這樣。在佛經中,「如是」往往特指佛說的教義。
過去注經者或謂當理為「如」,無非為「是」;或謂「真空」為「如」,「妙有」為「是」。文章中引用如魯迅《而已集·大衍發微》:「將冠冕堂皇的『整頓學風』的盛舉,只作如是觀,雖然大煞風景,對不住『正人君子』們,然而我的眼光這樣,也就無法可想。」
"世間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佛教用語,主要意思是,喜怒哀樂,所有開心的不開心的事都像夢幻、泡影、露電一般,沒有什麼是絕對的。都是稍縱即逝,應保持平常心。
如佛家所說:一切皆有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夢、幻、泡、影、露、電。
被稱為六喻或六譬。
家庭種養七里香有什麼好處 七里香的風水作用與影響植物都是有靈性的,植物含五星,植物之間以及萬物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