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遷都往漢民族集中的洛陽後,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政策。除了學漢語,學漢族禮儀。甚至還摒棄了鮮卑族原有的的風俗習慣,如宗教信仰、婚姻喪葬習俗,發式服飾、生活習慣等。
如《魏書·高祖孝文帝紀》載,太和十年春,「帝始服袞冕,朝饗萬國」,說明孝文帝本人要比其他鮮卑人更早使用漢服。還下令採用中原的傳統服飾,詳細規定了官吏的朝服和婦女服飾的具體樣式。這些種種舉措都表明了北魏效漢的決心與力度。
改漢姓,太和二十年(496年),孝文帝下令改鮮卑複姓為單音漢姓,並帶頭將拓跋氏改為元氏。《資治通鑒·齊明帝建武三年》載,孝文帝下詔:「北人謂土為拓,後為跋。魏之先出於黃帝,以土為德,故謂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為元氏。諸功臣,姓皆重複,皆改之」。
改用漢姓與漢族土族通婚,通婚是自上而下的,孝文帝自己也是娶漢族女為夫人,極大增進了民族之間的認同感,加深各族人民的相互交往理解,消除彼此的隔閡感,客觀上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興辦各級學校,積極推廣儒家教育,讓廣大鮮卑族人逐步接受儒家的意識形態,從整體上提高鮮卑族自身的文化水平發展,使其逐漸趨同於漢族,並認可漢文化。對南士的提攜與任用,為了推進漢化進程,孝文帝主動啟用破格提拔了一些有才能的南士作為自己的智囊團,保證其在漢化過程中的主導地位。
《南齊書·魏虜傳》關於孝文帝重用南士的記載是,「每使至,宏親相應接,申以言意。甚重齊人,帝謂其臣下曰:『江南好多臣。』偽侍臣李元凱對曰:『江南好多臣,歲一易主;江北無好臣,而百年一主。』宏大慚,出元凱為雍州刺史,俄召復職。」從這段話中我們也看出孝文帝廣納南人的作為。
孝文帝實行的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目的在於使鮮卑民族同漢族一樣,具有同一種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逐漸接受漢文化,與漢族相融合。事實上,鮮卑拓跋部在長期的進遷過程中,就已經在逐步接受漢文化,在方面與漢族日趨類同。
就拿宗教的漢化為例,拓跋鮮卑最初信奉薩滿教,後來在接受佛教的同時,鮮卑貴族逐漸拼棄薩滿教,清除薩滿教的影響。此後,鮮卑人除在政治生活的某些方面還遺留一些薩滿教的痕跡外,佛教則成佔主導地位的宗教,而拓跋鮮卑信仰的佛教,與漢族信仰的佛教在經義,儀式,造像等方面基本相同。這說明,在宗教信仰上,鮮卑與漢族之基本趨同。
孝文帝推行了改革鮮卑族生活方式政策的直接目標是,要用儒家的禮治與孝治思想來完成鮮卑族的文化變遷,繼而確立北魏政權的正統地位。
深諳儒家文化的孝文帝了解中原士大夫的心理。懂得他們衡量某一王朝正統與否的標準在於文化和道德,在於大一統和儒家道統,而非種族,血統以及皇帝的族屬與政體。所以,改革就是為了獲得士大夫的認同,鞏固其政權,繼而完成一統中原的目的。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風物,遠播四海民俗
投稿 / 認識民俗君,請加微信:beijingminsu
家庭種養七里香有什麼好處 七里香的風水作用與影響植物都是有靈性的,植物含五星,植物之間以及萬物之間 ...